問題詳情

23. 禮記˙中庸通篇以何字為文眼?
(A)性
(B)和
(C)誠
(D)仁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42857
統計:A(202),B(855),C(2139),D(163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致『 仁義』

用户評論

【用戶】Chih-Ying Hsu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執中」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被說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謂「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

【用戶】Mac Liang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禮」記 一 「中」庸 一 「誠」 → 禮[遇] 忠臣。

【用戶】m,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用戶】小新老師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忠誠- (中)庸 (誠)中庸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被說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謂「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

【用戶】Chih-Ying Hsu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執中」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

【用戶】Mac Liang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禮」記 一 「中」庸 一 「誠」 → 禮[遇] 忠臣。

【用戶】m,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用戶】Mac Liang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禮」記 一 「中」庸 一 「誠」 → 禮[遇] 忠臣。

【用戶】m,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用戶】小新老師(108已上岸!)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忠誠-> (中)庸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