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 最常見的造成的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的菌種為何?
(A) Staphylococcus aureus
(B) Haemophilus influenza
(C)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D) Klebsiella pneumoniae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yamoler Teac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最常見的造成的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菌種為何?(A)金黃色葡萄球菌(B)流感嗜血桿菌(C)肺炎鏈球菌(D)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發明以前,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引起 95%的肺炎病例。儘管肺炎鏈球菌仍是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但其發生頻率有逐年降趨勢[1],平均佔 27.3% [2]。其他導致社區型肺炎致病菌,包括流感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卡他莫拉菌 (Moraxella catarrhalis)、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和其他革蘭氏陰性桿菌 [1]。從亞洲地區的社區型肺炎致病菌系統分析研究得知,與西方國家統計資料比較起來,肺炎鏈球菌角色相對沒有那麼重要 [3]。平均而言,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五種致病菌,依序是肺炎鏈球菌 (23% ),黴漿菌 (Mycoplasma pneumoniae, 14% ),肺炎披衣菌 (Chlamydophila pneumoniae,8%),肺炎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7% ) 和流感嗜血桿菌 (5% )[3]。但致病菌發生率會因年紀、共病或危險因子,略有差異。肺炎鏈球菌仍是肺炎最常見致病菌,尤其是大於 60 歲的病 人,其發生率較高 [4]。中壯年病人的重度肺炎,應將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列入致病菌 [4][5]。年輕病人的肺炎,除常見肺炎鏈球菌外,須考慮黴漿菌 [4]。感染兩種或兩種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約佔社區型肺炎 13%~16% [4][5]。重度肺炎併嚴重呼吸衰竭案例,則要考慮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4][5][6][7],偶有多重抗藥菌種感染。除上述病原菌外,尚有少見但重要病菌,須列入台灣地域性考量。每年有近 50 例類鼻疽 (melioidosis) 感染,常見於颱風或豪雨過後的南台灣,其中 70% 有肺炎,預後較差 [8][9]。每年 50~100 例 Q 熱病人,其中 13.5% 表現肺炎,有相關直接或間接動物接觸病史需考慮此病 [10]。另每年約 400 例恙蟲病人,33% 病人以肺炎表現;若未接受適當治療,15%會惡化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11]。#二、不同菌種的臨床症狀社區型肺炎症狀依其病原菌不同,臨床表徵亦不同。典型社區型肺炎多由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引起,症狀通常較為急性,包括發燒、畏寒、咳嗽合併痰液,另也可能出現單側肋膜性胸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 [12]。相對非典型社區型肺炎症狀 則依病菌不同可能呈現急性或慢性表現,且易合併其他肺外症狀;如退伍軍人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可出現頭痛、意識改變、腹瀉和低鈉血症等症狀 [13][14];黴漿菌肺炎可能出現上呼吸道症狀(中耳炎、咽炎)、皮膚病變(如 Steven-Johnson like syndrome)和溶血性貧血等 [15]。針對典型與非典型肺炎臨床表現,2014 年已有專家建議簡單症狀分類,供臨床參考(如附表 2.1)[1],其中歸類在非典型細菌性肺炎的退伍軍人菌肺炎,因為臨床特徵和典型細菌性肺炎較相似,故表 2.1 中將其歸類在同一類別。過去有許多研究證實,基於臨床症狀區分不同病原菌較不準確,治療上仍需考慮同時治療典型與非典型病原菌。#表 2.1 不同病原菌臨床特徵#https://pneumonia.idtaiwanguideline.org/guide/ch2-cap.html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最常見的造成的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菌種為何?(A)金黃色葡萄球菌(B)流感嗜血桿菌(C)肺炎鏈球菌(D)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發明以前,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引起 95%的肺炎病例。儘管肺炎鏈球菌仍是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但其發生頻率有逐年降趨勢[1],平均佔 27.3% [2]。其他導致社區型肺炎致病菌,包括流感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卡他莫拉菌 (Moraxella catarrhalis)、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和其他革蘭氏陰性桿菌 [1]。從亞洲地區的社區型肺炎致病菌系統分析研究得知,與西方國家統計資料比較起來,肺炎鏈球菌角色相對沒有那麼重要 [3]。平均而言,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五種致病菌,依序是肺炎鏈球菌 (23% ),黴漿菌 (Mycoplasma pneumoniae, 14% ),肺炎披衣菌 (Chlamydophila pneumoniae,8%),肺炎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7% ) 和流感嗜血桿菌 (5% )[3]。但致病菌發生率會因年紀、共病或危險因子,略有差異。肺炎鏈球菌仍是肺炎最常見致病菌,尤其是大於 60 歲的病 人,其發生率較高 [4]。中壯年病人的重度肺炎,應將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列入致病菌 [4][5]。年輕病人的肺炎,除常見肺炎鏈球菌外,須考慮黴漿菌 [4]。感染兩種或兩種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約佔社區型肺炎 13%~16% [4][5]。重度肺炎併嚴重呼吸衰竭案例,則要考慮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4][5][6][7],偶有多重抗藥菌種感染。除上述病原菌外,尚有少見但重要病菌,須列入台灣地域性考量。每年有近 50 例類鼻疽 (melioidosis) 感染,常見於颱風或豪雨過後的南台灣,其中 70% 有肺炎,預後較差 [8][9]。每年 50~100 例 Q 熱病人,其中 13.5% 表現肺炎,有相關直接或間接動物接觸病史需考慮此病 [10]。另每年約 400 例恙蟲病人,33% 病人以肺炎表現;若未接受適當治療,15%會惡化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11]。#二、不同菌種的臨床症狀社區型肺炎症狀依其病原菌不同,臨床表徵亦不同。典型社區型肺炎多由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引起,症狀通常較為急性,包括發燒、畏寒、咳嗽合併痰液,另也可能出現單側肋膜性胸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 [12]。相對非典型社區型肺炎症狀 則依病菌不同可能呈現急性或慢性表現,且易合併其他肺外症狀;如退伍軍人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可出現頭痛、意識改變、腹瀉和低鈉血症等症狀 [13][14];黴漿菌肺炎可能出現上呼吸道症狀(中耳炎、咽炎)、皮膚病變(如 Steven-Johnson like syndrome)和溶血性貧血等 [15]。針對典型與非典型肺炎臨床表現,2014 年已有專家建議簡單症狀分類,供臨床參考(如附表 2.1)[1],其中歸類在非典型細菌性肺炎的退伍軍人菌肺炎,因為臨床特徵和典型細菌性肺炎較相似,故表 2.1 中將其歸類在同一類別。過去有許多研究證實,基於臨床症狀區分不同病原菌較不準確,治療上仍需考慮同時治療典型與非典型病原菌。#表 2.1 不同病原菌臨床特徵#https://pneumonia.idtaiwanguideline.org/guide/ch2-c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