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心理學家柯爾柏格指出,道德是循序漸進發展的,並因心智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大華為了贏得班上同學的讚賞,自願擔任班上風紀股長,其行為應屬於柯爾柏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那個階段?
(A)避罰服從取向
(B)相對功利取向
(C)尋求認可取向
(D)遵守法規取向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53509
統計:A(13),B(220),C(5312),D(26),E(0)

用户評論

【用戶】dabu61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我覺得二階段的相對功利,比較像是要獲得實質的好處,如認真念書考到第一名,就可以買玩具。而三階段的尋求認同,就屬於追求他人的認可、讚賞,心理上的滿足,如題目所述,為求得其他同學同儕的認同讚揚,而自願出來擔任幹部,或是說,因為出來當幹部是被大家所肯定的,所以我要當幹部。

【用戶】寂寞行星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一、道德成規前期:學前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九歲以下)(一)避罰服從取向:恐懼懲罰,無條件服從權威者,個體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二)相對功利取向: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比付出多,類似買賣的關係,認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二、道德循規期: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九到十二歲)(三)尋求認可取向:以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順從傳統要求,表現從眾行為。(四)順從權威取向:以法治觀念判斷是非,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三、道德自律期: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十二歲以上)(五)法治觀念取向:表現思考的靈活性,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個體行為,法律為公益而制定,行為對錯視雙方契約或大眾的共同認可而定。(六)普遍倫理取向:個人根據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建立道德判斷、一致和普遍性的信念,信念的基礎是人性尊嚴、真理、正義和人權。

【用戶】李逍遙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1心理學家柯爾柏格指出,道德是循序漸進發展的,並因心智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大華為了贏得班上同學的讚賞,自願擔任班上風紀股長,其行為應屬於柯爾柏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那個階段?   (C)尋求認可取向✻『柯爾柏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Ⅰ)道德「成規前期」:◎【避罰服從】====「遵守規範以避免懲罰」,善惡取決於「行為後果」。◎【相對功利】====「以個人需求決定是非對錯」,好惡遵循禮尚往來的「互惠原則」。(Ⅱ)道德「成規期」:◎【尋求認可】====「希望得到讚許」,表現「從眾行為」。EX:◎「為了贏得班上同學的讚賞,自願擔任班上風紀股長」。◎【遵守法規】====「法律是絕對的權威」,...

【用戶】dabu61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我覺得二階段的相對功利,比較像是要獲得實質的好處,如認真念書考到第一名,就可以買玩具。而三階段的尋求認同,就屬於追求他人的認可、讚賞,心理上的滿足,如題目所述,為求得其他同學同儕的認同讚揚,而自願出來擔任幹部,或是說,因為出來當幹部是被大家所肯定的,所以我要當幹部。

【用戶】寂寞行星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一、道德成規前期:學前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九歲以下)(一)避罰服從取向:恐懼懲罰,無條件服從權威者,個體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二)相對功利取向: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比付出多,類似買賣的關係,認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二、道德循規期: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九到十二歲)(三)尋求認可取向:以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順從傳統要求,表現從眾行為。(四)順從權威取向:以法治觀念判斷是非,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三、道德自律期: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十二歲以上)(五)法治觀念取向:表現思考的靈活性,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個體行為,法律為公益而制定,行為對錯視雙方契約或大眾的共同認可而定。(六)普遍倫理取向:個人根據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建立道德判斷、一致和普遍性的信念,信念的基礎是人性尊嚴、真理、正義和人權。

【用戶】dabu61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我覺得二階段的相對功利,比較像是要獲得實質的好處,如認真念書考到第一名,就可以買玩具。而三階段的尋求認同,就屬於追求他人的認可、讚賞,心理上的滿足,如題目所述,為求得其他同學同儕的認同讚揚,而自願出來擔任幹部,或是說,因為出來當幹部是被大家所肯定的,所以我要當幹部。

【用戶】寂寞行星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一、道德成規前期:學前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九歲以下)(一)避罰服從取向:恐懼懲罰,無條件服從權威者,個體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二)相對功利取向: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比付出多,類似買賣的關係,認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二、道德循規期: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九到十二歲)(三)尋求認可取向:以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順從傳統要求,表現從眾行為。(四)順從權威取向:以法治觀念判斷是非,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三、道德自律期: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十二歲以上)(五)法治觀念取向:表現思考的靈活性,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個體行為,法律為公益而制定,行為對錯視雙方契約或大眾的共同認可而定。(六)普遍倫理取向:個人根據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建立道德判斷、一致和普遍性的信念,信念的基礎是人性尊嚴、真理、正義和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