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1-33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31-33 題。         坊間常認為,臺語老歌滄桑悲涼的「日式演歌唱腔」,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同化,但中研院研究員陳培豐不以為然。不同於多數以歌詞為分析文本的歌曲研究,他從抽象的「唱腔」著手,耗時六年,完成《歌唱臺灣》一書。         日本的新民謠運動在 1920-30 年代,飄洋過海。新民謠歌詞描寫臺灣事物,但多以日式曲調、日文傳唱,因此主要流傳在臺日人之間,僅是「專屬日本人的臺灣歌謠」。對識字率不高的臺灣百姓而言,白話說唱、故事性豐富的臺語歌仔戲,才是正港的「流行歌」。當時的暢銷歌曲多是抒發「閨怨女」情懷,充滿對愛情的思慕與渴望。這些藝旦或出身歌仔戲班的歌者,多數生長於貧困、被送養與決定婚配,歌中那嚮往自由戀愛的閨怨女,如同自己的化身。對於庶民聽眾,閨怨之情則反映出被殖民者渴盼自由的心情。臺灣人民、底層歌女、歌詞人物,在日治時代的臺語流行歌曲中,共構交織出相似的生命情感。        1945 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臺灣百姓歡天喜地,盼著重回「祖國」懷抱。但人們始料未及,迎來的竟會是劇烈衝突與動盪不安。接踵而來的語言政策、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土地改革,如同一場場大海嘯,島嶼宛若經歷另一場「再殖民」。臺語流行歌的意象,也從日治時期的「閨怨女」,在戰後初期搖身一變成為「苦戀女」。壓抑、悲情與茫茫不安的社會氛圍,除了來自威權統治,也和1950年代以後的土地改革有關。大量農村子弟離開家鄉,走向工廠與都市,引發島內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這種背景下,臺語歌曲開始大量翻唱日本的「港歌」,象徵青年離鄉的漂泊無依。戰後大量翻唱日本老歌,以及「亦日亦臺」的唱腔形成,透露出人們情感上追懷、寄情於昔日政權,透過流行文化上形塑出共同體。(陳子萱〈老派「氣口」之必要!臺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
【題組】31、依據上文,下列歌曲最有可能受日治時期臺灣人歡迎的是:
(A)望春風: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著少年家
(B)孤女的願望:阮想要來去都市,做著女工渡日子。也通來安慰自己,心內的稀微
(C)港都夜雨:今夜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路燈青青,照著水滴,引阮心悲意
(D)黃昏的故鄉:白雲啊~你若要去,請你帶著我心情,送去乎伊我的阿母喔~不倘來忘記的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