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4. 使用心理計量取向一直是評量資優學生能力表現和行為的主要方法,有關心理計量取向的評量目標,何者為非?
(A) 引出量化的功能指標
(B) 得出的數字(如標準分數)可用來做個別內和個別間比較
(C) 評量結果可得出剖面圖
(D) 了解行為的環境脈絡關係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09677
統計:A(16),B(32),C(28),D(79),E(0)

用户評論

【用戶】Lisa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和環境脈絡無關

【用戶】許-1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1905年心理學家比奈(Binet)提出比西量表,首先發展出智力測驗,在一次世界大戰時用來召募新兵,當時提出智商(IQ)一詞,從此智力測驗就成為心理學界十分實用的工具。後來的智力研究大概可以分為三大取向:一、心理計量取向是指智力理論以智力測驗為工具,以因素分析為方法,以測量結果的資料為立論的根據。著名的學者有:1.斯皮爾曼(Spearman):在1904提出智力二因論,認為智力包含普通因素(G因素),來自於先天遺傳並表現在一般生活上顯示能力的高低,以及特殊因素(S因素),只和少數生活有關,是在某一方面異於常人的能力。2.塞斯通(Thurston):在1938年提倡基本心能論,認為人類的智力是由七種基本能力所組成,包括語文理解、語詞流暢、數學...

【用戶】Lisa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和環境脈絡無關

【用戶】許-1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1905年心理學家比奈(Binet)提出比西量表,首先發展出智力測驗,在一次世界大戰時用來召募新兵,當時提出智商(IQ)一詞,從此智力測驗就成為心理學界十分實用的工具。後來的智力研究大概可以分為三大取向:一、心理計量取向是指智力理論以智力測驗為工具,以因素分析為方法,以測量結果的資料為立論的根據。著名的學者有:1.斯皮爾曼(Spearman):在1904提出智力二因論,認為智力包含普通因素(G因素),來自於先天遺傳並表現在一般生活上顯示能力的高低,以及特殊因素(S因素),只和少數生活有關,是在某一方面異於常人的能力。2.塞斯通(Thurston):在1938年提倡基本心能論,認為人類的智力是由七種基本能力所組成,包括語文理解、語詞流暢、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