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50.下列哪個藝文場館是無法搭高雄捷運直接可到達? (A)大東文化藝術中心(B)高雄中正文化中心(C)高雄市立美術館 (D)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評論內容】

(A)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捷運橘線大東站【O13】 2號出口

(B)高雄中正文化中心:高雄捷運橘線文化中心站 3號出口

(D)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捷運橘線至「衛武營站(O10)」6號出口

【評論主題】25.以社會建構論為心理學基礎的幼兒園課程特徵為何?甲、讓幼兒自然而然發生學習乙、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丙、老師主要是非參與的觀察者丁、加強培養幼兒批判性的思考(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

【評論內容】

在社會建構的教學環境中,合作學習被認為是一個好的教學策略(張世忠,1998;紀安珍,2005)。

知識的獲得與組織來自於師生與同儕的互相溝通、辯論、澄清、再建構的過程(曾志華,1997)

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能有效的為學生塑造一個社會建構的環境,具體施行社會建構論的精神。在合作學習的團體運作裡,教師只為學生提供協調與諮詢,小組成員成為彼此資訊提供及分享的對象,藉由小組成員共同達成任務的互動過程中,互相刺激鼓勵,達到澄清和建構彼此的概念的目的。學習者必須進行互動、溝通、表達,這些與社會情境脈絡互動的行為,促使學生學習或改變概念(郭英彥,2007)。

資料出處: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評論主題】23.參照《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情緒領域的學習指標,下列何者適合3-4歲小班幼兒?甲、處理分離焦慮或害怕的情緒乙、運用等待或改變想法的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丙、理解常接觸的人其情緒產生的原因丁、知道自

【評論內容】

甲選項:情-小-4-1-2 處理分離焦慮或害怕的情緒

乙選項:情-中-4-1-1運用等待或改變想法的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

丙選項:情-小-3-2-1理解常接觸的人其情緒產生的原因

丁選項:情-中-3-1-2知道自己在同一事件中產生多種情緒的原因

故此題答案為甲、丙

【評論主題】49. 有關「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之說明不包括哪一項目標?(A)擴大近便性與可及性兼具之公共化教保服務(B)增加幼兒進入幼兒園機會,並確保弱勢幼兒接受教保服務之機會(C)協助企業設置托兒設施,提供

【評論內容】

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

一、目標說明

(一)擴大近便性與可及性兼具之公共化教保服務,增加幼兒入園之機會,並確保弱勢幼兒接受教保服務之機會。-----符合A選項及B選項

(二)協助企業設置托兒設施供員工就近托育-----符合C選項,營造友善家庭、婦女及兒童之環境

因此,D選項營造友善家庭、溫馨托育的社會環境應改成營造友善家庭、婦女及兒童之環境

出處來源:file:///C:/Users/user/Desktop/%E6%93%B4%E5%A4%A7%E5%B9%BC%E5%85%92%E6%95%99%E4%BF%9D%E5%85%AC%E5%85%B1%E5%8C%96%E8%A8%88%E7%95%AB%E6%A0%B8%E5%AE%9A%E7%89%88%20(1).pdf

【評論主題】50.下列哪個藝文場館是無法搭高雄捷運直接可到達? (A)大東文化藝術中心(B)高雄中正文化中心(C)高雄市立美術館 (D)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評論內容】

(A)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捷運橘線大東站【O13】 2號出口

(B)高雄中正文化中心:高雄捷運橘線文化中心站 3號出口

(D)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高雄捷運橘線至「衛武營站(O10)」6號出口

【評論主題】21.清代臺灣有所謂「一田二主」的土地慣習,其構成的原因和現象,下列何者不是?(A)與實施墾照制度有關 (B)導因於招佃式集體開墾 (C)墾戶稱大租戶,對土地具有永佃權 (D)佃戶稱小租戶,頇繳大租給

【評論內容】

歷史篇P61

(C)墾戶稱為大租戶,招來佃戶替他管理土地

佃戶(又稱為小租戶),擁有土地的永佃權

所以一田二主的二主指的就是大租戶(墾戶)和小租戶(佃戶)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歷史篇P9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地理篇P4

【評論主題】36.愛河為高雄市的生命之河,其起源地為哪一埤塘?(A)八卦寮埤潭(B)七番埤(C)九番埤 (D)檨仔林埤。

【評論內容】

地理篇P16

愛河源於高雄市仁武區的八卦寮埤潭,經左營、三民、鼓山、鹽埕、前金、苓雅等區注入高雄港第一港口

【評論主題】23.根據《鳳山縣志》記載,第一位建立鳳山縣縣署的知縣是哪一位?(A)高拱乾(B)王瑛曾 (C)宋永清 (D)吳兆麟。

【評論內容】

歷史篇P57

1704年(康熙43)知縣宋永清於興隆莊建衙署,重建文廟,並疏濬蓮池潭,以利灌溉

【評論主題】3. 當學生表現某種「不受歡迎的行為」時,教師拿掉他所喜好的正增強物以減少該「不受歡迎的行為」,此改變行為的方法稱為什麼策略? (A)強化作用(B)懲罰(C)消弱(D)負增強。

【評論內容】

印象中懲罰有分成:

剝奪式懲罰跟施予式懲罰

這一題不能算是剝奪式懲罰嗎(拿走他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