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19.個人在生涯目標的抉擇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協助個人訂立合適的生涯目標,須考慮哪三個因素?(A)能力、興趣、機會(B)能力、職業、資源(C)個人、家庭、學校(D)個人、環境、資訊

【評論內容】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斯溫(Swain)博士針對生涯規劃,提出著名的金三角圖形,認為人在做生涯規劃時,要考量「個人」、「資訊」及「環境」三個因素。所謂的個人因素包括能力、興趣、性向、價值觀及健康狀況等,在「資訊」因素的部分包括產業發展趨勢及職業類別,「環境」因素則包括家庭經濟、家人期望、地緣關係、同儕團體和社會潮流等面向。

【評論主題】19.個人在生涯目標的抉擇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協助個人訂立合適的生涯目標,須考慮哪三個因素?(A)能力、興趣、機會(B)能力、職業、資源(C)個人、家庭、學校(D)個人、環境、資訊

【評論內容】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斯溫(Swain)博士針對生涯規劃,提出著名的金三角圖形,認為人在做生涯規劃時,要考量「個人」、「資訊」及「環境」三個因素。所謂的個人因素包括能力、興趣、性向、價值觀及健康狀況等,在「資訊」因素的部分包括產業發展趨勢及職業類別,「環境」因素則包括家庭經濟、家人期望、地緣關係、同儕團體和社會潮流等面向。

【評論主題】27.「學校中常會發生衝突,但不需將衝突視為毒蛇猛獸,因為衝突是正負面功能皆有之,若能善用衝突,將有助於保持團體活力與反省力。」請問此屬於下列何種觀點?(A)傳統觀點(B)互動觀點(C)人際關係觀點(

【評論內容】

(1)傳統的觀點:盛行於1930至1940年代,認為衝突是不好的、有害的,常與暴力、摧毀等連結,具破壞性且必須極力避免的。

(2)人際關係的觀點:盛行於1940至1970年代中期,認為衝突是任何組織中不可避免的行為,所以應該接受他,且視之為正常與合理的行為。

(3)互動的觀點:是當今最流行的看法,此說認為一個平靜、和諧、合作的團體會成為靜止、冷漠的團體,對於革新、問題解決及創造力不積極,因此,鼓勵領導者應該維持團體要有功能性的衝突存在,以激發部屬的創造思考力及組織革新的能力。

【評論主題】26.楊校長偏好組織上的雙因子理論,其善用各種激勵與保健因素以提升行政成效。請問下列何者屬於雙因子理論中的「保健」因素?(A)工作成就感(B)升遷發展(C)人際關係(D)受賞識感

【評論內容】

賀滋柏(F. 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

激勵因素→成功則瘦身

成就感、工作本身、責任感、受賞識感、升遷

保健因素→新人是公主

薪資、人際關係、視導技巧、工作環境、組織政策與管理

【評論主題】8.下列哪位學者的研究屬於微觀社會學取向,並影響到教育?(A)蕭茲(A. Schutz)(B)包里斯(S. Bowles)(C)涂爾幹(E. Durkheim)(D)帕森斯(T. Parsons)。

【評論內容】

在1970年代後出現了微觀解釋取向的學說,解釋理論以微觀、非實證的研究為主(1)班級社會學(2)知識社會學,它包含了幾種基本概念:日常活動、主動性、意義、互動與磋商(磋商: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主觀性。

主要理論:現象學、象徵互動論、俗民方法論、知識社會學、批判理論。

代表人物:胡塞爾、葛芬柯、米德、柯萊、蕭茲、馬庫塞、哈柏瑪斯。

【評論主題】6.李老師為了防止學生考試作弊,規定考試作弊者除該科不予計分外,也將姓名公告周知。請問李老師的管教方式屬於下列哪一種懲罰原理?(A)懲戒說(B)行為取向的報復說(C)原則取向的報復說(D)感化說。

【評論內容】

懲罰方式

(一)報應性懲罰1.「以直報直,以怨報怨」。2.強調因果報應,懲罰動機在於「報復」。(二)懲戒性懲罰1.殺雞儆猴,以敬效尤。2.將學生視為客體,呈現「I-it」的教學關係。(三)感化性懲罰1.強調學生犯錯後的補教措施。2.當犯錯學生改過遷善後,方恢復犯錯學生的自由權利。(四)恕道性懲罰1.懲罰原理為公平對待原則,亦即「平等對待平等,差別對待差別」。2.懲罰動機完全合乎教育理想,呈現「I-Thou」的教學關係。

【評論主題】8. 江老師是五年級的社會學習領域科任老師,發現班上的學生普遍有「記不起來」的學習困擾。為此,江老師到圖書館參閱了一本書,並根據書的內容教導學生在研讀社會學習領域課本時,使用「畫重點」、「用自己的話說

【評論內容】回1F, 「畫重點」、「用自己的話說一次」及「畫出架構圖」都屬於個人認知策略所採取的方法,鷹架理論需要一個程度較高者協助自己,所以與江老師提供的方法不符合

【評論主題】38面對小芳學習上的卓越表現,周老師讚賞她秉賦優異,天生麗質,真是人見人誇的好學生,好像中了「自然樂透」(natural lottery),令人羨慕不已。請問周老師提及的「自然樂透」一詞,係源自於何人

【評論內容】

桑德爾 (M. Sandel) 

在教學方法上,Sandel採取一種「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教學」,與一般演講課大不相同,他可以對上千位學生/讀者進行對話式教學。他用問題引導教學,透過討論培養學生/讀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Sandel精確且大量使用重要、適當、典範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先讓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老師對話,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之後,再進一步分析問題背後所預設的哲學理論。這種上課模式,能夠提昇學生/讀者對於哲學的興趣,讓沒有哲學背景的學生/讀者也能夠進入哲學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