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53. 有關於人格障礙相關問題的形成,下列描述何者較為適合?(A)邊緣型人格問題在 Margaret Mahler 自體發展理論中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階段(B)邊緣性人

【評論內容】

Hodis(1986)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是在個體化之「復交」小階段發展失敗,在此一階段可能會經歷的、會造成病因的主要發展性課題如:幼時與母親的互動不良、被拘禁不被鼓勵獨立、從重要他人處得不到同理的反應。

而Arkowitz(1991)亦認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可以將未完成分離/個體化的人生任務為其病理的重要特徵之一;他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因個體化未完成而產生四種常見的心理困擾:

1. 在內在世界的客體關係有嚴重的困擾。因體驗被併吞或遺棄,而導致不統整、被毀滅的感受持續威脅著個體。對遺棄產生的狂怒所導致的失落感,是最主要的情緒之一。

2. 無法完成統整與維持客觀中立。

3. 自我資源發展有限,因為低挫折忍受力、低焦慮容忍力,以致於...

【評論主題】53. 有關於人格障礙相關問題的形成,下列描述何者較為適合?(A)邊緣型人格問題在 Margaret Mahler 自體發展理論中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階段(B)邊緣性人

【評論內容】

Hodis(1986)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是在個體化之「復交」小階段發展失敗,在此一階段可能會經歷的、會造成病因的主要發展性課題如:幼時與母親的互動不良、被拘禁不被鼓勵獨立、從重要他人處得不到同理的反應。

而Arkowitz(1991)亦認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可以將未完成分離/個體化的人生任務為其病理的重要特徵之一;他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因個體化未完成而產生四種常見的心理困擾:

1. 在內在世界的客體關係有嚴重的困擾。因體驗被併吞或遺棄,而導致不統整、被毀滅的感受持續威脅著個體。對遺棄產生的狂怒所導致的失落感,是最主要的情緒之一。

2. 無法完成統整與維持客觀中立。

3. 自我資源發展有限,因為低挫折忍受力、低焦慮容忍力,以致於...

【評論主題】35. 小琪遇到人際挫折時,會用小刀割自己的手,這是完形治療的抗拒接觸中的哪一個方式?(A)混淆(confluence) (B)迴攝(retroflection) (C)解離(deflection)

【評論內容】接觸(contact)是改變與成長的必要條件,有效的接觸是指與自然及他人產生互動時,不會因而失去自體感。

抗拒接觸是種避免完全且真實的經驗此刻的防衛方式。在完形治療中,會面臨的五種主要抗拒接觸的方式為:

 1.內攝(introjection):不加思索,且未加消化使之適合自己,就接受他人的信念及標準,使人的精力都花在吞入所遇到的東西。

 2.投射(projection):把部分自我屏除出丟給環境,並且不去感覺這部份的自己,也不為其負起責任,使得我們無法改變。

 3.迴攝(retroflection):把想要對別人做的事轉回給自己,或者把想要別人對我們做的事轉對自己做。使自己與人及環境的互動遭受嚴重的限制。

 4.解離(deflection):人意圖由過度的...

【評論主題】29. 以下哪項不是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的核心主題(A)情緒調節 (B)痛苦耐受 (C)了了分明 (D)樂觀心態

【評論內容】

DBT把個體的想法、行為/行動與生理激發(physical arousal)都視為行為的一部分,任何 一個部份的反應都會產生一連串快速的連鎖效 應,例如:生氣時同時會感受到身體的激動、 肌肉變得緊繃、認知解釋較為具傷害性、可能 會有衝動的攻擊行為;因此,個體藉由學習技巧來改變其中的任何成份,都可能改變行為結果,比如:藉由穩定服用處方藥物或運動改變 個案生理激動的程度、或者用認知改變將具有 攻擊性的解讀修改為中性的想法、或者訓練自 己離開可能發生衝突的現場都可以減低個體的 攻擊行為學習並運用技巧來取代原有的不適應行為,包括減低自殺自傷行為或各類 干擾生活品質的行為,並且增加自我控制行為,是技巧訓練的主要目標。

(一)了了分明技巧(m...

【評論主題】5. 阿明有高度的社會興趣,但卻活動力低,轉而需要他人的關照。此種係屬於阿德勒學派所提的哪一種類型?(A)支配型(The ruling type) (B)正常型(The normal type) (C

【評論內容】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青少年覺知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並以平等的態度關切他人福祉。「社會興趣」是阿德勒理論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其指的是個人對於自身以外的人事物之注意與關壞,我們所能與他人分享的程度及關懷他人的程度,就是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標。社會興趣的傾向是與生俱來的,但也需要適當的環境來培養。兒童是透過父母來認識他人和社會的,兒童藉著對父母的信賴,發展到對所有人和社會的信賴,這對正常的人格發展而言很重要。

(a)  控制型-社會興趣低而活動量高,內外控制,不擇手段以達目的。

(b)  取悅型-社會興趣高而活動量低,討好而依賴。

(c)  舒適型-社會興趣及活動量均低,自卑無力而疏離。

(d)  卓越型-社會興趣及活動...

【評論主題】53. 有關於人格障礙相關問題的形成,下列描述何者較為適合?(A)邊緣型人格問題在 Margaret Mahler 自體發展理論中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階段(B)邊緣性人

【評論內容】

Hodis(1986)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是在個體化之「復交」小階段發展失敗,在此一階段可能會經歷的、會造成病因的主要發展性課題如:幼時與母親的互動不良、被拘禁不被鼓勵獨立、從重要他人處得不到同理的反應。

而Arkowitz(1991)亦認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可以將未完成分離/個體化的人生任務為其病理的重要特徵之一;他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因個體化未完成而產生四種常見的心理困擾:

1. 在內在世界的客體關係有嚴重的困擾。因體驗被併吞或遺棄,而導致不統整、被毀滅的感受持續威脅著個體。對遺棄產生的狂怒所導致的失落感,是最主要的情緒之一。

2. 無法完成統整與維持客觀中立。

3. 自我資源發展有限,因為低挫折忍受力、低焦慮容忍力,以致於...

【評論主題】35. 小琪遇到人際挫折時,會用小刀割自己的手,這是完形治療的抗拒接觸中的哪一個方式?(A)混淆(confluence) (B)迴攝(retroflection) (C)解離(deflection)

【評論內容】接觸(contact)是改變與成長的必要條件,有效的接觸是指與自然及他人產生互動時,不會因而失去自體感。

抗拒接觸是種避免完全且真實的經驗此刻的防衛方式。在完形治療中,會面臨的五種主要抗拒接觸的方式為:

 1.內攝(introjection):不加思索,且未加消化使之適合自己,就接受他人的信念及標準,使人的精力都花在吞入所遇到的東西。

 2.投射(projection):把部分自我屏除出丟給環境,並且不去感覺這部份的自己,也不為其負起責任,使得我們無法改變。

 3.迴攝(retroflection):把想要對別人做的事轉回給自己,或者把想要別人對我們做的事轉對自己做。使自己與人及環境的互動遭受嚴重的限制。

 4.解離(deflection):人意圖由過度的...

【評論主題】29. 以下哪項不是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的核心主題(A)情緒調節 (B)痛苦耐受 (C)了了分明 (D)樂觀心態

【評論內容】

DBT把個體的想法、行為/行動與生理激發(physical arousal)都視為行為的一部分,任何 一個部份的反應都會產生一連串快速的連鎖效 應,例如:生氣時同時會感受到身體的激動、 肌肉變得緊繃、認知解釋較為具傷害性、可能 會有衝動的攻擊行為;因此,個體藉由學習技巧來改變其中的任何成份,都可能改變行為結果,比如:藉由穩定服用處方藥物或運動改變 個案生理激動的程度、或者用認知改變將具有 攻擊性的解讀修改為中性的想法、或者訓練自 己離開可能發生衝突的現場都可以減低個體的 攻擊行為學習並運用技巧來取代原有的不適應行為,包括減低自殺自傷行為或各類 干擾生活品質的行為,並且增加自我控制行為,是技巧訓練的主要目標。

(一)了了分明技巧(m...

【評論主題】5. 阿明有高度的社會興趣,但卻活動力低,轉而需要他人的關照。此種係屬於阿德勒學派所提的哪一種類型?(A)支配型(The ruling type) (B)正常型(The normal type) (C

【評論內容】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青少年覺知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並以平等的態度關切他人福祉。「社會興趣」是阿德勒理論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其指的是個人對於自身以外的人事物之注意與關壞,我們所能與他人分享的程度及關懷他人的程度,就是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標。社會興趣的傾向是與生俱來的,但也需要適當的環境來培養。兒童是透過父母來認識他人和社會的,兒童藉著對父母的信賴,發展到對所有人和社會的信賴,這對正常的人格發展而言很重要。

(a)  控制型-社會興趣低而活動量高,內外控制,不擇手段以達目的。

(b)  取悅型-社會興趣高而活動量低,討好而依賴。

(c)  舒適型-社會興趣及活動量均低,自卑無力而疏離。

(d)  卓越型-社會興趣及活動...

【評論主題】53. 有關於人格障礙相關問題的形成,下列描述何者較為適合?(A)邊緣型人格問題在 Margaret Mahler 自體發展理論中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階段(B)邊緣性人

【評論內容】

Hodis(1986)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是在個體化之「復交」小階段發展失敗,在此一階段可能會經歷的、會造成病因的主要發展性課題如:幼時與母親的互動不良、被拘禁不被鼓勵獨立、從重要他人處得不到同理的反應。

而Arkowitz(1991)亦認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可以將未完成分離/個體化的人生任務為其病理的重要特徵之一;他提出邊緣型人格疾患者因個體化未完成而產生四種常見的心理困擾:

1. 在內在世界的客體關係有嚴重的困擾。因體驗被併吞或遺棄,而導致不統整、被毀滅的感受持續威脅著個體。對遺棄產生的狂怒所導致的失落感,是最主要的情緒之一。

2. 無法完成統整與維持客觀中立。

3. 自我資源發展有限,因為低挫折忍受力、低焦慮容忍力,以致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