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1.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共有幾組?甲、夫妻「仳」離/「毗」鄰而居/「蚍」蜉撼樹;乙、「琅」琅上口/「鋃」鐺入獄/琳「瑯」滿目;丙、定鼎「訏」謨/「盱」衡情勢/長「吁」短嘆;丁、廢除

【評論內容】【發聾振聵】注音 ㄈㄚ ㄌㄨ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

聵,天生耳聾。發聾振聵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以言論喚醒糊塗麻木的人。《清史稿.卷三七八.黃爵滋傳》:「雖頑愚沉溺之久,自足以發聾振聵。」也作「振聾發聵」。

參考資料

【評論主題】4. 文言文中,「其」字或用於祈使語氣,或用於推測語氣,或用於反詰語氣,或用於假設語氣,下列各組中「其」字屬於同一語氣的選項是: (A)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

【評論內容】(B)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翻譯:死後如有知覺,那麼我們分離的日子不會太久;死後如果沒有知覺,悲傷的日子便沒有多久,而不悲傷的日子卻無盡期啊

【評論主題】4. 文言文中,「其」字或用於祈使語氣,或用於推測語氣,或用於反詰語氣,或用於假設語氣,下列各組中「其」字屬於同一語氣的選項是: (A)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

【評論內容】(A)出自《論語》,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翻譯:孔子對仲弓說:「犁田的牛所生的小牛,體色是純赤色,而且雙角堅實細密,很端正。雖然不想用牠來祭祀,但是山川諸神會捨棄牠嗎?」

【評論主題】4. 文言文中,「其」字或用於祈使語氣,或用於推測語氣,或用於反詰語氣,或用於假設語氣,下列各組中「其」字屬於同一語氣的選項是: (A)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

【評論內容】(A)出自《論語》,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翻譯:培養好了自己再去為百姓,就是聖人如堯舜,也很不易做到。

【評論主題】2. 指出「 」內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A)忍「俊」不禁/怙惡不「悛」(B)「勦」撫兼施/「勦」襲舊說(C)自備「笤」帚/葦「苕」繫巢(D)「舐」犢情深/「舔」嘴咂舌

【評論內容】葦苕繫巢: 將鳥巢築在蘆葦上。語本《荀子·勸學》:「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比喻處境極危險。

【評論主題】35.下列各句「」中之用字,何者正確?(A)「翡」然成章 (B)紆尊「將」貴 (C)買「櫝」還珠 (D)迴腸「久」轉

【評論內容】(D)迴腸九轉:好像腸子在旋轉。形容內心痛苦焦慮已極。

【評論主題】28.下列何者為雙聲疊韻衍聲複詞?(A)顢頇 (B)流連 (C)徬徨 (D)繾綣

【評論內容】衍聲複詞:複詞的音節與音節之間,如果沒有意義上的關聯,純粹只有聲音的關係。〈音節之間的關係〉參考資料

【評論主題】20.請找出下列選項中,屬於各自單句之中自成「前因後果」的因果條件句: (A)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B)寺遠僧來少,橋危客過稀 (C)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D)總為浮雲能蔽日,

【評論內容】

(A)因為見一次面實在不容易,離別時才更感難分難捨。

 仰仗東風而盛開的群芳百卉,東風無力時自然要凋謝。 

 →兩句皆表達了因果關係

  (D)總因浮雲遮住了太陽,見不到長安,使人憂愁。

       →兩句一起解釋才有自成因果關係        

【評論主題】17.以下每個選項皆含前後兩段引文,後文與前文觀點、意涵相同的選項是: (A)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B)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C)君

【評論內容】(D)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韓非子〈五蠹〉在英明君主的國家中,沒有學術文獻,而以法令爲教材;沒有先王的言論,而以官吏爲老師。   →法家思想

【評論主題】4. 文言文中,「其」字或用於祈使語氣,或用於推測語氣,或用於反詰語氣,或用於假設語氣,下列各組中「其」字屬於同一語氣的選項是: (A)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

【評論內容】(B)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翻譯:死後如有知覺,那麼我們分離的日子不會太久;死後如果沒有知覺,悲傷的日子便沒有多久,而不悲傷的日子卻無盡期啊

【評論主題】4. 文言文中,「其」字或用於祈使語氣,或用於推測語氣,或用於反詰語氣,或用於假設語氣,下列各組中「其」字屬於同一語氣的選項是: (A)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

【評論內容】(A)出自《論語》,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翻譯:孔子對仲弓說:「犁田的牛所生的小牛,體色是純赤色,而且雙角堅實細密,很端正。雖然不想用牠來祭祀,但是山川諸神會捨棄牠嗎?」

【評論主題】4. 文言文中,「其」字或用於祈使語氣,或用於推測語氣,或用於反詰語氣,或用於假設語氣,下列各組中「其」字屬於同一語氣的選項是: (A)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

【評論內容】(A)出自《論語》,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翻譯:培養好了自己再去為百姓,就是聖人如堯舜,也很不易做到。

【評論主題】1.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共有幾組?甲、夫妻「仳」離/「毗」鄰而居/「蚍」蜉撼樹;乙、「琅」琅上口/「鋃」鐺入獄/琳「瑯」滿目;丙、定鼎「訏」謨/「盱」衡情勢/長「吁」短嘆;丁、廢除

【評論內容】【發聾振聵】注音 ㄈㄚ ㄌㄨ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

聵,天生耳聾。發聾振聵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以言論喚醒糊塗麻木的人。《清史稿.卷三七八.黃爵滋傳》:「雖頑愚沉溺之久,自足以發聾振聵。」也作「振聾發聵」。

參考資料

【評論主題】5、知「幾」

【評論內容】姑嫜,嫜(ㄓㄤ)。

【評論主題】三.配合題:(每題1分,共10分。),填入正確代號 (一)所謂「象徵」,指文學中對於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常不直接指明,而是透過某種具體的事物作為媒介,來代表抽象的意涵。請判斷下列各作品中用以貫串全文的象徵

【評論內容】(A)冑:冂(ㄐㄩㄥ)部 胃:肉部 肓:肉部(B)王:玉部 主:、(ㄓㄨˇ )部 玉:玉部(C)岌:山部 峒:山部 耑:而部(D)且、世、丞:一部

【評論主題】6.在水之「湄」:

【評論內容】(A)王右丞 ─ 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B)柳柳州 ─ 柳宗元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C)韓吏部 ─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D)白樂天 ─ 白居易,字樂天,因名「白樂天」。

【評論主題】1. Cathy is a girl. She is young and cute.(合併句子)

【評論內容】1.變異數的功用:衡量數字分散程度,離平均越遠,變異數值越大。2.變異數的算法:每個數據減去平均數後平方加總,再除以數據數量。(平均數的算法:全部數據加總後 除以 數據數量)讓我們以賭聖的電話為例:3、3、4、5、6、7、8這串數據數量有 7 個這串數據的平均數=(3+3+4+5+6+7+8) / 7 = 5.14........(太多數字了故只擷取到小數點後第2位)這串數據的變異數= { [ (3-5.14)^2 ] + [ (3-5.14)^2 ] +  [ (4-5.14)^2 ] + [ (5-5.14)^2 ]+ [ (6-5.14)^2 ] + [ (7-5.14)^2 ]+ [ (8-5.14)^2 ] }  /  7 = 14.6776 / 7 = 2.0968回到本題,欲比較甲組和乙組誰的變異數較小,則分別取其變異數值。甲組:平均數=(76+78+80+82+84) / 5 =80變異數= { [ (76-8...

【評論主題】7. 不等式(x-1)(x-3)(x-5)(x-7)<0 之解為 _____(J)_____ 。

【評論內容】「典型表現測驗」由美國學者克隆巴哈(L.J. Cronbach)所提出來的。他認為根據受試者在測驗上的反應型態,測驗可分為兩種:(1)最大表現測驗  (2)典型表現測驗。   典型表現測驗旨在測量個人的典型行為,亦即在正常的情境下,個人通常表現的行為如何。典型表現測驗的試題並不含有正確或不正確的答案,他所欲蒐集的是受試者對類似試題刺激,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最典型的反應資料。例如,對試題「在休閒的時候,你喜歡聽音樂嗎?」來說,並無所謂正確或不正確的答案,測驗者所得到的是對受試者在該行為上最具代表性的反應。有關人格、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概念等方面的非認知性測驗皆屬此類。在這些測驗裡所要了解的並不是受試者有無行為(如誠 實、冷靜、愛心等)的能力,而是實際上的行為表現如何。因此主試者對受試者的指示,乃是要求其依平常的感覺和行為,對測驗刺激作典型的反應,而非以其最大的能力作最佳之反應。

參考資料: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173/

【評論主題】5、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12 , 13 ?【題組】12

【評論內容】陳嘉陽四版p221:教育的社會學基礎→衝突理論學派→批判教育學批判教育學的內涵:(1)統合批判理論、文化批評理論、後現代主義理論,形成一種激進主義的教育批判力量。 (2)強調對弱勢、少數族群文化的傳承和尊重,實現對文化保存的承諾、對社會正義的實踐。  ex:Freire(弗瑞勒)《受壓迫者的教育學》一書,希望受壓迫者不斷反思,於其中獲得自由解放。

【評論主題】10.下列關於通同字的敍述,何者有誤?(A)其人亡,則其政「息」:通「熄」(B)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通「慊」(C)小人行險以「徼」幸:通「繳」(D)凡事「豫」則立:通「預」

【評論內容】(D)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ㄐㄧㄚˊ);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出自《中庸》)解釋:豫者預也,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評論主題】【題組】9.功「施」到今:

【評論內容】(A)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出自《中庸》)解釋: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 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 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評論主題】5 Sketch out an organizational chart showing the sensorimotor system which incorporates allthe affer

【評論內容】 泝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ㄙㄨˋ逆水而上。左傳˙文公十年:「沿漢泝江,將入郢。」新唐書˙卷八十五˙竇建德傳:「運糧泝河西上,舟相屬不絕。」蘇軾〈前赤壁賦〉:「桂櫂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桂木做的櫂啊蘭木做的槳,劃破月光下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評論主題】70.當在某一種測量工具的得分,與在測量相同特質的另一種工具上的得分,呈現高度相關,即具有何種證據?(A)內在結構證據 (B)區辨性證據 (C)聚斂性證據 (D)反應過程證據。

【評論內容】我是這樣背耶:一個測量工具 測量 多個特質→區別(區辨)效度多個測量工具 測量 一個特質→聚斂(輻合)效度

【評論主題】「永字八法」是練習楷書的八種基本筆法,請問就「國」這個字而言,它的最後一筆當是: (A)策(B)側    (C)勒(D)趯。

【評論內容】資料出處: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11/chap11-05.htm 我們常以「永」字八法來介紹書法運筆的幾種重要筆勢,是練習寫楷書者所最基本入門的筆法練習,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側:是第一筆點。勒:是第二筆短橫,又轉向下的。努:是第三筆短橫直下,像是一豎,到了豎尾端、直筆向左。趯:是由第三筆最後趯向左上,和第三筆連成一氣,是八法中所謂兩法。策:是第五筆,左起橫短筆,略向右上。掠:是第六筆,連在第五筆末,向左斜方撇去,掠又叫「撇」。啄:是第七筆,比從右下斜向左略短,其勢似掠而較短小。磔:是第八筆,筆尖從第三筆似豎的二分之一略上向右下方捺出收筆,磔又叫「捺」。

【評論主題】36.下列詞句,何者不是用來形容「美女」?(A) 腰如束素 (B) 齞唇歷齒 (C) 膚如凝脂 (D) 螓首蛾眉

【評論內容】齞脣 注音一式 |ㄢˇ ㄔㄨㄣˊ兔脣,上脣缺裂,可見到牙齒。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齞脣歷齒。」

【評論主題】學務主任能依據學生犯錯情節輕重,給予合理的懲處,其是應用哪種行政程序原則?(A)平等原則(B)信賴保護原則(C)比例原則(D)明確性原則

【評論內容】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不妥請高手指正。謝謝^^"平等原則:針對同一事件中的對象都平等處理,除了有正當理由外不會有差別待遇。ex:老師處理兩名學生的「偷竊案子」,A偷了一支10元原子筆,B偷了一支1000元的鋼筆,A和B雖然偷的東西價值不一樣,老師因為兩人都犯了「偷竊行為」而給予相同程度的處罰。例如A和B兩人都要愛校服務100格。比例原則:針對同一事件中的對象,依照犯錯程度輕重,而給予不同程度的處罰。ex:老師處理兩名學生的「偷竊案子」,A偷了一支10元原子筆,B偷了一支1000元的鋼筆,因為A偷了10元的原子筆「罪刑嚴重程度」比 偷了1000元鋼筆的B 還「輕」,因此老師給予A 「相對於」B而言「較輕」的懲罰,例如罰A愛校服務10格,罰B愛校服務100格。本題:依據學生犯錯情節輕重,給予合理的懲處。可見答案是比例原則。

【評論主題】33、下列成語何者不是出自《史記》一書?(A)優孟衣冠(B)脫穎而出(C)四面楚歌(D)寡人有疾

【評論內容】(A)優孟:《史記》〈滑稽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