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48.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2015年提出,鼓勵各個國家提供融合、公平、有品質的教育及終生學習機會。請問此敘述的出處為下列何著?(A)京都議定書(B)巴黎協定(C)羅素愛因斯坦宣言(D)仁川宣言

【評論內容】仁川宣言(Incheon Declaration),係指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在2015年5月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銀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難民署等組織,共同提出之《2030年仁川宣言及行動框架》(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鼓勵各個國家提供融合、公平、有品質的教育以及全民終身學習機會。仁川宣言之以「仁川」(Incheon)為名,主要是該次會議在韓國仁川舉行,與會人事針對在1990年提出的「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理念的基礎上,繼續執行「全民教育運動」(Education For All Movement)和「千禧年教育發展目標」(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on Education)的未竟事業,提出2030年未來教育的走向,此項宣言係對於所有人類共同做出的一個歷史性承諾,通過一個新的教育願景改變人生,連同果敢和創新的行動,到2030年達成宏偉的教育目標。

【評論主題】24.Dreikurs 與 Pearl(1972)對班級中的學生行為分為四類,若學生常會與人爭吵、欺騙、發脾氣、抗辯、拒絕、明顯的不服從,是屬於下列哪一類呢?(A)爭取注意(B)追求權力(C)尋求報復

【評論內容】德瑞庫斯模式Dreikurs Model 德瑞庫斯提出三項論點:第一,學生企求歸屬於社會,學生的所有行為反映他們要受重視與獲得接受的企圖;第二,學生能夠選擇適當或不適當的行為,他們可以自己控制他們的行為;第三,學生選擇不適當的行為,乃由於錯誤信念的影響。此種錯誤信念認為表現不適當的行為是接受承認的唯一方式。  德瑞庫期指出四種錯誤信念,稱之為錯誤的目標:   (1)引起注意:當學生發現他們不能得到其所期望的承認時,他們可能透過偏差行為來取得注意。  (2)尋求權力:尋求權力的學生認為反抗成人是使他們能得其所要的唯一方法。如果學生在權力鬥爭中失敗,他們會進而表現更嚴重的偏差行為--尋求報復。   (3)尋求報復:當學生從...

【評論主題】33. 有一些特殊兒童是所謂的「雙重特殊」,請問雙重特殊意指?(A) 具有兩種身心障礙類別(B) 具有身心障礙類別及家庭文化不利因素(C) 具有身心障礙類別及資優類別(D) 具有兩種以上身心障礙類別

【評論內容】

「雙重特殊」,就是指同時兼具「資賦優異」及「身心障礙」兩種特質的學生。這類的學生由於同時兼具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也會表現出資優生的正向特質,但同時也具備了身心障礙學生可能會有的的負向特質(吳昆壽,1999);與雙重特殊學生相處時,老師應該同時帶著「資優」與「身障」的雙重思維,讓師生間的溝通橋梁更加暢通融洽。

資料來源: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評論主題】31. 在遇到數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松平忘記了當年熟悉使用的公式,因為他已經多年 沒有使用這個公式。松平忘記此數學公式最可能是由下列何種原因所造成的?(A)訊息壓抑 (B)訊息未曾儲存(C)訊息記憶痕

【評論內容】遺忘的原因

記憶痕跡的消逝——消退理論

對遺忘的一種解釋是消退。消退是指如果訊息不被利用,就會逐漸喪失,這樣的說法看似合理,但問題之一為人們經常回憶起很久以前的往事,單靠消退理論並無法解釋為何有些記憶短期後便消失,有些卻長時間保存完好。

心理學者提出記憶痕跡的理念來解釋學習、記憶、遺忘的歷程。他們認為經過學習活動後,在腦部會遺留一些痕跡,亦即學習的結果會在大腦上留下變化,使大腦皮質產生深淺不一的皺紋。學習後若經過一段時間不再練習,則原來留下的痕跡經過新陳代謝作用之後,會逐漸變化而消失,形成遺忘,然而目前腦部痕跡的說法只是假設性的推理,並無生理學上的驗證。

記憶的干擾——干擾理論

記憶與其說是喪失了,不如...

【評論主題】21.關於國小中年級學童身心發展與學習狀況的描述,下列何者較為不適切?(A)注意力加強,並且能延長工作時間。(B)喜愛有組織性的遊戲,從事有競爭性的活動。(C)男孩與女孩的興趣尚未分化。(D)開始形成

【評論內容】

國小中年級的孩子有哪些心智發展特徵呢?1.身體健康良好,並喜愛耗力活動。2.常保持動態的情形,跑、跳、追逐。3.注意力加長,並且能延長工作時間。4.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加強。5.喜愛有組織性的遊戲,從事有競爭性的活動。6.開始形成同性同儕(愛跟同性別的同學、朋友在一塊兒),以表示被團體接納。7.因自我評價能力之發展,對成人有批評的態度。8.男、女孩的興趣分歧。9.自以為已經成長,言行中表現出成人姿態。10.對來自他人的批評或譏諷相當敏感。11.喜歡藉著助人行為或自我成就取悅教師。12.對善惡的解釋有了個人的看法,不再完全依照成人的說法和標準。

國小高年級的孩子有哪些心智發展特徵呢?1.在急速生長以前可能呈現緩慢成長的現象。2....

【評論主題】18.下列何者不是十二年國教課程總體目標?(A)啟發生命潛能。(B)培養科學知能。(C)促進生涯發展。(D)涵育公民責任。

【評論內容】

四項總體課程目標,以協助學生學習與發展。

一、啟發生命潛能

啟迪學習的動機,培養好奇心、探索力、思考力、判斷力與行動力,願意以積極的態度、持續的動力進行探索與學習;從而體驗學習的喜悅,增益自我價值感。進而激發更多生命的潛能,達到健康且均衡的全人開展。

二、陶養生活知能

培養基本知能,在生活中能融會各領域所學,統整運用、手腦並用地解決問題;並能適切溝通與表達,重視人際包容、團隊合作、社會互動,以適應社會生活。進而勇於創新,展現科技應用與生活美學的涵養。

三、促進生涯發展

導引適性發展、盡展所長,且學會如何學習,陶冶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激發持續學習、創新進取的活力,奠定學術研究或專業技術的基礎;並建立...

【評論主題】11.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的精神乃本於:(A)個別差異 (B)學生本位 (C)全人教育 (D)人本主義

【評論內容】

貳、基本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評論主題】22.依照技能目標的分類架構,下列何者層次最高?(A)在三分鐘內,能畫出極為勻稱的平行四邊形(B)在老師說明後,能調整平行四邊形的正確輪廓(C)在揭示徒手畫平行四邊形後,學生能複製這種圖形(D)在四邊

【評論內容】

Simpson在1966年發表的分類架構分作七個階層,由低而高依序是:

(一)知覺:透過感覺刺激,接收訊息,選擇線索,與行動連結。 (二)趨向:要採取動作或意向時,在心理、生理與情緒的準備狀態。 (三)指導下的反應:依據教師指導或自我評價,表現出的外顯行為動作。 (四)機械化:經過多次練習,可不加思索地作出正確的反應動作。 (五)複合明顯的反應:能掌握動作技能,並穩定有效地完成動作。 (六)適應:能依照新的問題情境來改變動作,以符應所需。 (七)創作:依據所具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創造新的動作或操作方式。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4/

【評論主題】33.下列哪一種測驗屬於「典型表現測驗」(typical performance test)?(A)智力測驗 (B)興趣測驗 (C)成就測驗 (D)性向測驗

【評論內容】

「典型表現測驗」是測驗分類的一種類別,這種分類方法是由美國學者克隆巴哈(L.J. Cronbach)所提出來的。他認為根據受試者在測驗上的反應型態,測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最大表現測驗(maximum-performance test),另一種是典型表現測驗。   典型表現測驗旨在測量個人的典型行為(typical behavior),亦即在正常的情境下,個人通常表現的行為如何。典型表現測驗的試題並不含有正確或不正確的答案,他所欲蒐集的是受試者對類似試題刺激,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最典型的反應資料。例如,對試題「在休閒的時候,你喜歡聽音樂嗎?」來說,並無所謂正確或不正確的答案,測驗者所得到的是對受試者在該行為上最具代表性的反應。有關人格、興趣、態度、價值觀、自...

【評論主題】11.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的精神乃本於:(A)個別差異 (B)學生本位 (C)全人教育 (D)人本主義

【評論內容】

貳、基本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評論主題】9.小明期中考考不及格,小明說:老師這次題目出得太難了,所以我才會考不好。請問小明如何歸因此事件?(A)防衛歸因 (B)內向歸因 (C)性格歸因 (D)自利歸因3

【評論內容】歸因的謬誤 1. 基本歸因繆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所指的就是Heider 所提出的理論:我們傾向於以個人內在的性情而非外在的情境因素來解釋他人的行動。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A)熙熙"攘攘"--攘攘:紛亂的樣子。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B)"畜"我不卒--畜:養育;卒:終。指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責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