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何種教學法:
(A)問題教學法
(B)啟發教學法
(C)設計教學法
(D)練習教學法。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54474
統計:A(60),B(2432),C(9),D(47),E(0)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意  義:通常啟發式教學,是針對傳統注入式教學而來的。名稱似取自孔子的「不憤不容,不悱不發」的意義。它是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由教師提出問題,使他們運用思想去解答,分析、批評、推論、判斷和歸納,因而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經驗逐漸擴張,思想更為靈活,而避免被動消極地接受教師的注入和傳授。 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對於啟發法就很重視。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並用,則相得益彰。學而不思,則所學得的是零碎的死知識,無法用以適應環境;思而不學,則陷於空想,也不能有所成就。又說:「不憤不容,不排不發」,要學生思索不得而憤懣,教師才為開通;學生辭不達意而惆帳,教師才為他分析歸納。孔子認為教師如果不啟發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發生尋求解答的動機,而一味灌注知識,學生也不會有什麼心得,所以他教學時也多採用啟發法。論說中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便是孔子和弟子問題辨難。例如問孝(為政篇)、問仁(雍也篇)、問政(子路篇)。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發展1. 蘇格拉底-反詰法2. 孔子-循循善誘的教學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3. Herbart-階段教學法(明瞭、聯合、系統、方法)4. Ziller、Rein-五段式教學法(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5. 現代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