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漢景帝時,鼂錯奏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請問:鼂錯奏稱的「禍」是指什麼?
(A)(1)異姓諸侯王反抗中央
(B)(2)同姓諸侯王離心叛變
(C)(3)四裔藩國兵連禍結
(D)(4)州牧刺史割據自雄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
統計:A(21),B(279),C(1),D(0),E(0)

用户評論

【用戶】林安安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西漢建國初年,漢高祖劉邦在地方行政上實施「封建與郡縣並行制」,除了在各地設立郡縣外,又分封許多王侯。其中,為了酬庸有功將領,分封許多異姓諸侯王,他們擁有廣大的領土與強大的兵力,威脅到中央政府,於是高祖陸續翦除異姓諸侯王的勢力,改以同姓者取代。高祖還與心腹大臣們約定「白馬之誓」,規定「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文帝與景帝的時代雖然是個治世,但在內政上,同姓諸侯王在其封地內自成一國,幾乎不受中央政府的干預,養成諸侯王的驕縱跋扈,甚至敵視中央,諸侯王的權勢已威脅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