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第二.四》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第七.十八》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第九.二二》
【題組】上述各章主旨在:
(A)論學
(B)求道
(C)為人
(D)述志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07009
統計:A(485),B(59),C(118),D(72),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文書處理手冊、文書處理手冊、公文

用户評論

【用戶】iiiloveyou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全心定在求學上;到了三十歲,學業有了根底,能立住不會搖動;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到了五十歲,就能知道上天的命令;到了六十歲,聽到任何一句話,都能明白它的本義;到了七十歲,順從自己內心的欲望做事,都不會超越規矩法度。」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同「又」,「」十有五」就是十五歲。孔子幼年和鄰居小朋友遊戲,就喜歡擺設俎豆,學習祭祀的禮節,可見孔子從小就樂於學習。「志于學」,是孔子全心全意定在求學上,志向堅定不移,學習永不停止,這正是成聖成賢的活水源頭啊! 「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奮發求學,學問就像樹木生了根紮住地,可以挺立不移,也就能自立於成...

【用戶】加油!改變人生從現在開始…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全心定在求學上;到了三十歲,學業有了根底,能立住不會搖動;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到了五十歲,就能知道上天的命令;到了六十歲,聽到任何一句話,都能明白它的本義;到了七十歲,順從自己內心的欲望做事,都不會超越規矩法度。」楚國的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麼樣?子路沒有回答他。孔子知道這事後,對子路說:「你怎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啊!在發憤研求真理的時候,連飲食也會忘記;當他悟到宇宙之道、性命之理的時候,快樂起來,就把一切憂愁的事都忘記了。他這樣不斷的努力,雖然衰老的年歲將要來臨,自己都沒察覺,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