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2-13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2-13題。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在香山途中,發現杏子口山溝南北兩崖上的三座小小佛龕,幾塊青石板經歷了七百多年風霜,石雕的南宋風神依稀可辨,說是「雖然很小,卻頂著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裡,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秘的快感和美感。」建築家有這樣的領會,梁思成名之為「建築意」。「意」,不太容易言傳,等於品味、癖好之微妙,總是孕含一點「趣」的神韻,屬於純主觀的愛惡,玄虛不可方物,如聲色之醉人,幾乎不能理喻。袁宏道所謂「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惟會心者知之」。這是對的。但是,袁中郎笑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辨說書畫、涉獵古董以為清,寄意玄虛、脫跡塵俗以為遠,說這些都是趣之皮毛,未免犯了知識勢利的弊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一心追求高級文化之神情旨趣,恐怕變得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入理愈深,去趣愈遠。這一層,蘇珊‧桑達看得比較通透,她標舉俗中求雅的享樂主義也是「高品味」,「有品味有修養的人從此得以開懷,不必日夜為杞憂所累。」琴棋書畫的最高境界講究能收能放,與此同理。品味跟精神境界當然分不開,可惜庸俗商業社會中把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養都化成「交換價值」,視之如同「成品」,只認標籤不認內涵,品味從此去「品」何止千里!懂得看破功利社會怪現象而發出會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識「現代品味」的真諦,才可以在交換價值市場上立足且自得其趣。在這樣精緻的按鈕時代裡,沒有這一點品味的人注定寂寞。(改寫自董橋〈說品味〉)
【題組】12.依據文意,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A)梁思成所謂「建築意」,是指建築文物因歷經歲月風霜而呈現的斑駁痕跡
(B)蘇珊‧桑達提出「高品味」,意在諷刺現代人往往付出高價追求庸俗享樂
(C)掌握道德操守和文化修養之間的「交換價值」,才能在現代社會自得其趣
(D)能超越功利角度享受美感經驗,方能在精緻的按鈕時代裡培養「現代品味」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01552
統計:A(58),B(109),C(97),D(465),E(0)

用户評論

【用戶】蔡俊國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A)從引文首段可知「建築意」並非指建築文物所呈現的斑駁痕跡,而是指其給人「神秘的快感和美感」,是人透過建築文物所獲得的領會。(B)從「蘇珊‧桑達看得比較通透,她標舉俗中求雅的享樂主義也是『高品味』」可知蘇珊‧桑達認為庸俗中亦有雅趣,並未有諷刺意味。(C)從「可惜庸俗商業社會中……去『品』何止千里」可知,若將道德操守和文化修養化為「交換價值」,就喪失了品味,自然也難以體會到事物的樂趣。(D)從「懂得看破功利社會怪現象而發出會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識『現代品味』的真諦」可知

【用戶】Cash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A)從引文首段可知「建築意」並非指建築文物所呈現的斑駁痕跡,而是指其給人「神秘的快感和美感」,是人透過建築文物所獲得的領會。(B)從「蘇珊‧桑達看得比較通透,她標舉俗中求雅的享樂主義也是『高品味』」可知蘇珊‧桑達認為庸俗中亦有雅趣,並未有諷刺意味。(C)從「可惜庸俗商業社會中……去『品』何止千里」可知,若將道德操守和文化修養化為「交換價值」,就喪失了品味,自然也難以體會到事物的樂趣。(D)從「懂得看破功利社會怪現象而發出會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識『現代品味』的真諦」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