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下列各敘述,最符合儒家思想的選項是: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B)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C)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D)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97919
統計:A(4530),B(91),C(366),D(58),E(0)

用户評論

【用戶】Meng-ju Shih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B)老子(C)莊子(D)宋·蘇軾《前赤壁賦》

【用戶】Boffi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將儒家「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也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退皆憂的境界

【用戶】Wan-ching W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莊子生於戰國期間,活在烽火連天,動洫不安的時代,感到絕望窒息。他是宋人,而宋人因是周征服的殷遺民,悲慘的亡國命運,加上多次的戰亂,使他有受盡屈辱及體會亡國的「無力感」。方此紛亂之世,孔孟以仁義禮樂救世,墨子以兼愛奔走於諸國間,但在莊子看來,皆勞而無功,更有「愚知相欺,善否相非」之感慨。而一些「巧言偏辯」者,更為莊子所鄙惡。於是他否定爭辯的價值,而主張「棄知」以達天下大治。莊子陶醉於性靜的生活,「清靜無為,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生無死」。他的人生哲學是「依乎天理,因其因然。」他認習俗制度有傷於生命的本質,故他強調反樸歸真。這種態度是基於他對生命的熱愛,而不是純然一種厭惡的反動。

【用戶】記憶吐司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補充(B)「小國寡民,使有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從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簡略地建構起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雖有政府,卻不干預太多政事,人民生活簡單樸實,祥和快樂。社會上沒有任何標準的界定,沒有好壞之別,也沒有爭鬥,沒有戰爭。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重視其生命的尊嚴及價值,所以安土重遷。國與國之間不互相往來,因為沒有利益相關,也沒有衝突情勢,一切都依大道自然地運行。FM: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paperL023.htm 

【用戶】Wan-ching W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莊子生於戰國期間,活在烽火連天,動洫不安的時代,感到絕望窒息。他是宋人,而宋人因是周征服的殷遺民,悲慘的亡國命運,加上多次的戰亂,使他有受盡屈辱及體會亡國的「無力感」。方此紛亂之世,孔孟以仁義禮樂救世,墨子以兼愛奔走於諸國間,但在莊子看來,皆勞而無功,更有「愚知相欺,善否相非」之感慨。而一些「巧言偏辯」者,更為莊子所鄙惡。於是他否定爭辯的價值,而主張「棄知」以達天下大治。莊子陶醉於性靜的生活,「清靜無為,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生無死」。他的人生哲學是「依乎天理,因其因然。」他認習俗制度有傷於生命的本質,故他強調反樸歸真。這種態度是基於他對生命的熱愛,而不是純然一種厭惡的反動。

【用戶】記憶吐司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補充(B)  「小國寡民,使有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從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簡略地建構起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雖有政府,卻不干預太多政事,人民生活簡單樸實,祥和快樂。社會上沒有任何標準的界定,沒有好壞之別,也沒有爭鬥,沒有戰爭。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重視其生命的尊嚴及價值,所以安土重遷。國與國之間不互相往來,因為沒有利益相關,也沒有衝突情勢,一切都依大道自然地運行。FM: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paperL023.htm   

【用戶】Hoang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C)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擿,音ㄓˊ

【用戶】Wan-ching W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莊子生於戰國期間,活在烽火連天,動洫不安的時代,感到絕望窒息。他是宋人,而宋人因是周征服的殷遺民,悲慘的亡國命運,加上多次的戰亂,使他有受盡屈辱及體會亡國的「無力感」。方此紛亂之世,孔孟以仁義禮樂救世,墨子以兼愛奔走於諸國間,但在莊子看來,皆勞而無功,更有「愚知相欺,善否相非」之感慨。而一些「巧言偏辯」者,更為莊子所鄙惡。於是他否定爭辯的價值,而主張「棄知」以達天下大治。莊子陶醉於性靜的生活,「清靜無為,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生無死」。他的人生哲學是「依乎天理,因其因然。」他認習俗制度有傷於生命的本質,故他強調反樸歸真。這種態度是基於他對生命的熱愛,而不是純然一種厭惡的反動。

【用戶】記憶吐司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補充(B)  「小國寡民,使有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從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簡略地建構起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雖有政府,卻不干預太多政事,人民生活簡單樸實,祥和快樂。社會上沒有任何標準的界定,沒有好壞之別,也沒有爭鬥,沒有戰爭。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重視其生命的尊嚴及價值,所以安土重遷。國與國之間不互相往來,因為沒有利益相關,也沒有衝突情勢,一切都依大道自然地運行。FM: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paperL023.htm   

【用戶】Hoang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C)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擿,音ㄓˊ

【用戶】Meng-ju Shih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B)老子(C)莊子(.....觀看完整★★,...

【用戶】Meng-ju Shih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B)老子(C)莊子(.....看完整詳...

【用戶】Wan-ching W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莊子生於戰國期間,活在烽火連天,動洫不安的時代,感到絕望窒息。他是宋人,而宋人因是周征服的殷遺民,悲慘的亡國命運,加上多次的戰亂,使他有受盡屈辱及體會亡國的「無力感」。方此紛亂之世,孔孟以仁義禮樂救世,墨子以兼愛奔走於諸國間,但在莊子看來,皆勞而無功,更有「愚知相欺,善否相非」之感慨。而一些「巧言偏辯」者,更為莊子所鄙惡。於是他否定爭辯的價值,而主張「棄知」以達天下大治。莊子陶醉於性靜的生活,「清靜無為,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生無死」。他的人生哲學是「依乎天理,因其因然。」他認習俗制度有傷於生命的本質,故他強調反樸歸真。這種態度是基於他對生命的熱愛,而不是純然一種厭惡的反動。

【用戶】記憶吐司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補充(B)  「小國寡民,使有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從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簡略地建構起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雖有政府,卻不干預太多政事,人民生活簡單樸實,祥和快樂。社會上沒有任何標準的界定,沒有好壞之別,也沒有爭鬥,沒有戰爭。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重視其生命的尊嚴及價值,所以安土重遷。國與國之間不互相往來,因為沒有利益相關,也沒有衝突情勢,一切都依大道自然地運行。FM: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paperL023.htm   

【用戶】Hoang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C)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擿,音ㄓ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