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2 「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其意旨為:
(A)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不道人非,反求諸己
(C)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38728
統計:A(301),B(4327),C(97),D(43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反求諸己

用户評論

【用戶】陳廷

【年級】

【評論內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來源於外部世界,是對表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說了,知道別人,你是智慧。你了解別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了解自己,這是高明。知道別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來就是明智,你這個人很明智。 聖人孔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做高明,能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算剛強。

【用戶】jun2605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不道人非,反求諸己~不應去說別人的是非,而是要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要求。

【用戶】貼貼樂 ( ̄︶ ̄)↗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求諸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知之明】

【用戶】陳廷

【年級】

【評論內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靈之明。 “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 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來源於外部世界,是對表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面性 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

【用戶】羅萊特

【年級】小三下

【評論內容】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誤;

【用戶】鄒昕穎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好像是老子《道德經》唷

【用戶】jun2605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不道人非,反求諸己~不應去說別人的是非,而是要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要求。

【用戶】陳廷

【年級】

【評論內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靈之明。 “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 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來源於外部世界,是對表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面性 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看完整詳解

【用戶】羅萊特

【年級】小三下

【評論內容】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誤;

【用戶】鄒昕穎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好像是老子《道德經》唷

【用戶】jun2605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不道人非,反求諸己~不應去說別人的是非,而是要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