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根據維高思基(L. S. Vygotsky)的看法,一位青少年所能獨力完成的與他在協助下完成的表現上的差異,稱為
(A)同化(assimilation)
(B)潛在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C)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D)鷹架方式(scaffolding)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71818
統計:A(5),B(959),C(10),D(125),E(1)

用户評論

【用戶】CFeng Liao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潛在發展區(近側發展區):個人與他人互動激發的水準,和獨自學習的差距。如:個人學習有80,與他人互動的學習有90。這10單位的差距,便為ZPD。在維果斯基的觀念裡,與他人互動所產生的,會比獨自學習有更好的表現。而鷹架學習理論:強調的是學習脈絡,一開始由他人的協助、支持,等到自己有能力內化,漸漸轉到獨自學習。最後的主體還是會到個人。就像蓋大樓一樣,剛開始需要由鷹架支撐,等到建築物由鋼骨,有能力撐起主體,就不需要鷹架的協助。我們的學習歷程也是,小學時,需要父母和師長的指導,等到大學時,其實一個人獨力念書也可以。總之,近側發展區:強調和他人互動學習,所激發的能力。鷹架理論:強調學習出由他人的協助,最後獨立學習,不需他人支持。

【用戶】Eunice W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潛在發展區和鷹架要怎麼區分呢?

【用戶】Eunice W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我愛你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