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6.依據柯爾柏格(L.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大多數國中生的道德發展處於以下哪一個階段?
(A)相對功利階段
(B)社會契約階段
(C)法律秩序階段
(D)懲罰與服從階段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19458
統計:A(443),B(1580),C(6319),D(441),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道德兩難困境【moral dilemmas】、Kohlberg 認知發展理論 柯爾柏格 道德發展、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後習俗水平,又稱為原則水平,包括道德發展的第五階段和第六階段。這時,個體又成為從社會突出出來的單獨的實體。個人自己的觀點應該放在社會的觀點之前。由於後習俗水平也是將自我放在他人之前(特別在第六階段),有時會被錯認為是前習俗行為。在第五階段,認為個體應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種社會契約,而非鐵板一塊。那些不能提升總體社會福利的法律應該修改,應該達到「給最多的人帶來最大的利益」。[8] 這要通過多數決定來達到,以及不可避免的妥協。民主政治顯然是基於第五階段的道德推理。在第六階段,道德推理是基於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推理。它超越了第四階段,認為只有在基於正義的情況下,法律才是有效的。法律所...

【用戶】Cynthia Chang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國中生階段 --- 法律秩序

【用戶】Daniel Chen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延伸一下─康德認為行為的命令有兩種: 一是絕對命令, 又稱為無上律令, 是無條件的。絕對命令是遵從實踐理性的命令, 受這種命令規範的行為, 除行為本身之外, 沒有任何其它目的。康德以為, 道德之所以成為道德, 也是在於它具有先天性, 普偏性和必然性, 欲達到此一標準, 必須求之於先天的理性準則, 也就是道德的絕對命令。我們的行為必須符合道德法則, 道德法則乃是自律意志形成的一種格準, 是應然的, 自身即是目的, 不帶任何條件。道德法則與出自義務的概念有必然的關係, 必須純就義務而生, 為道德而道德, 為義務為義務。另一是假言命令, 是為追求某種目的的命令。受這種命令規範的行為, 不是服從理性本身, 而是受某種目的支配,也就是他律的概念。例如, 假使要得到獎賞, 就應該服從父母的命令。

【用戶】15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可以請問三段六期的各種翻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