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呂氏春秋.察今》)按照《呂氏春秋》的說法,法令的制定應該:
(A) 因時制宜
(B) 效法先王
(C) 以人為本
(D) 因人而異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737834
統計:A(2896),B(102),C(848),D(79),E(0)

用户評論

【用戶】jinrong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凡是先王的法令,都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過去的時代不能與法令條文並存下來,先王的法令即使保存到現在,還是不可以效法。因此要捨棄先王現成的法令條文,而取法其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先王制定法令的根據,是什麼呢?先王制定法令的根據,那就是從「人」出發。而制定法令的人也是人。因此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別人。」

【用戶】a178885886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除非是沒時間,只看尾巴,要不然還是要全文都看。他是層序漸進的方式在說明,法律要因時制宜,開頭便說,法律與時間的關係,先王制定的法,是根據何者而來的呢?那就是「人」,所以觀察人就能推知到他人。所以,制定法律,最基層的元素,就是觀察人!但是題目所問,是問,『法令的制定,應該如何做為?』而非問法律的起源是由何而來!故,答案應該選A!如果這題是複選題,那麼C就可以選~結論,A為正解(裏像),C為次解(表像)。

【用戶】貼貼樂 ( ̄︶ ̄)↗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因時制宜】【因人而異】25 《史記.商君列傳》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 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 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其旨在闡明: (A)從善如流之道 (B)法古守禮之制 (C)因時制宜之理 (D)殊途同歸之法初等/五等/佐級◆國文- 101 年 - 101年身心障礙人員考五等國文(包括公文格式用語)#45563答案:C 難度:適中10 孔子針對禮制,曾論:「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 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依此文主旨,下列那項與此最相近? (A)禮制的制定是來自為求延澤百世子孫之用 (B)異時異地的禮制是因應不同世代者的喜好 (C)觀察禮制的沿革即可掌握改朝...

【用戶】C_K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選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