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楚人有賣盾與矛者,先譽其盾之堅,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萬物莫不陷也。』市人詶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上述這則耳熟能詳的故事,出自何人之手?
(A)列子
(B)晏子
(C)莊子
(D)韓非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40852
統計:A(77),B(47),C(275),D(470),E(0)

用户評論

【用戶】姿雨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常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印證觀念,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敘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諸子及史傳使用,以作為陳說辭理的手段。在《孟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有著豐富的寓言故事。1. 《孟子》有「揠苖助長」、「齊人乞墦」、「五十步笑百步」。(口訣:夢:見,50人齊,揠苖)2. 《莊子》有「庖丁解牛」、「蝸角觸蠻」、「朝三暮四」等。(口訣:莊:3,4盤牛內及蝸肉)3. 《韓非子》有「鄭人買履」、「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口訣:非:常矛盾守豬又待兔)4. 《呂氏春秋》有「荊人渡水」、「刻舟求劍」等。(口訣:春天:以舟渡水)5...

【用戶】黃俞蓁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D)48. 以下選項的成語典故,哪些完全出自於《莊子》? 甲、朝三暮四   乙、呆若木雞    丙、沈魚落雁    丁、自相矛盾 (A) 甲乙丙丁 (B) 乙丙丁 (C) 甲丁 (D) 甲乙丙 教甄◆國文(國小幼兒)- 106 年 - 桃園市106年度國民小學及幼兒園教師聯合甄選筆試-國語文#61843

【用戶】108年正取徐千惠~感謝阿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自相矛盾比喻行事或言語先後不相應、互相抵觸。語本《韓非子.難勢》。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說話都應該經過大腦思考,不要誇過頭,要不然就可能會喧賓奪主了。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7NKx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