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 小學至高中階段之學制以 6-3-3 制為主的是下列哪一個國家?
(A)英國
(B)日本
(C)法國
(D)俄羅斯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90077
統計:A(248),B(2664),C(63),D(18),E(0)

用户評論

【用戶】已考上 感謝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俄羅斯是否有誤?我查到的資料照上面說應該是4-9/11-3/1

【用戶】台中一定上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義務教育[編輯]小學:6歲入學,須修業4年,然後升入不完全中學或中學的五年級學習。不完全中學:6歲入學,修業9年,畢業後升入中學的十年級、中等技術職業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繼續學習。中學:6歲入學,修業11年,畢業後升入中等技術職業學校一年制部、二至三年制的中等專業學校或高等學校繼續學習,也可以直接就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84%E7%BE%85%E6%96%AF%E6%95%99%E8%82%B2

【用戶】持之以恆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49.有關美國教育學制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教育學制全國均為單軌制 (B)教育學制全國均為6-3-3制 (C)州政府負有學校教育之權責 (D)教育行政體制包括聯邦、州及地方學區三級 Wan Chi Chung 高三上 (2017/02/21) 7 一般而言,美國的義務教育可分為八四制、六三三制與六六制三種。其中八年制小學多設在鄉村,六年制小學則為大部分州所採用。在中等教育方面,多半為綜合中學,並存有少數的普通中學與職業學校。除了四年制與六年一貫之中學外,有的州將其分為初中三年(junior high)與高中三年(senior high)兩階段。by秦夢群 《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p.75

【用戶】已考上 感謝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俄羅斯是否有誤?我查到的資料照上面說應該是4-9/11-3/1

【用戶】台中一定上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義務教育[編輯]小學:6歲入學,須修業4年,然後升入不完全中學或中學的五年級學習。不完全中學:6歲入學,修業9年,畢業後升入中學的十年級、中等技術職業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繼續學習。中學:6歲入學,修業11年,畢業後升入中等技術職業學校一年制部、二至三年制的中等專業學校或高等學校繼續學習,也可以直接就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84%E7%BE%85%E6%96%AF%E6%95%99%E8%82%B2

【用戶】持之以恆堅持到底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49.有關美國教育學制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教育學制全國均為單軌制 (B)教育學制全國均為6-3-3制 (C)州政府負有學校教育之權責 (D)教育行政體制包括聯邦、州及地方學區三級 Wan Chi Chung 高三上 (2017/02/21) 7 一般而言,美國的義務教育可分為八四制、六三三制與六六制三種。其中八年制小學多設在鄉村,六年制小學則為大部分州所採用。在中等教育方面,多半為綜合中學,並存有少數的普通中學與職業學校。除了四年制與六年一貫之中學外,有的州將其分為初中三年(junior high)與高中三年(senior high)兩階段。by秦夢群 《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p.75

【用戶】已考上 感謝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俄羅斯是否有誤?我查到的資料照上面說應該是4-9/11-3/1

【用戶】台中一定上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義務教育[編輯]小學:6歲入學,須修業4年,然後升入不完全中學或中學的五年級學習。不完全中學:6歲入學,修業9年,畢業後升入中學的十年級、中等技術職業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繼續學習。中學:6歲入學,修業11年,畢業後升入中等技術職業學校一年制部、二至三年制的中等專業學校或高等學校繼續學習,也可以直接就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84%E7%BE%85%E6%96%AF%E6%95%99%E8%82%B2

【用戶】持之以恆堅持到底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49.有關美國教育學制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教育學制全國均為單軌制 (B)教育學制全國均為6-3-3制 (C)州政府負有學校教育之權責 (D)教育行政體制包括聯邦、州及地方學區三級 Wan Chi Chung 高三上 (2017/02/21) 7 一般而言,美國的義務教育可分為八四制、六三三制與六六制三種。其中八年制小學多設在鄉村,六年制小學則為大部分州所採用。在中等教育方面,多半為綜合中學,並存有少數的普通中學與職業學校。除了四年制與六年一貫之中學外,有的州將其分為初中三年(junior high)與高中三年(senior high)兩階段。by秦夢群 《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p.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