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6-28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26-28 題。甲        釋之為廷尉。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屬之廷尉。                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        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當是也。」(節錄自司馬遷《史記》) 乙         張釋之為廷尉時,某次文帝出巡,有一縣人冒失驚動皇輿,依據漢律如屬故意犯按「大不敬罪」處以極刑,如屬無心之過,僅「罰金四兩」。因此廷尉張釋之僅論以罰金,但這卻引起文帝大怒。從「法律條文上的明確規定」層面來看,法律是天子所核可、制定的,具恆常性、穩定性,因此使人民信賴法律,成為自身行為準則,天下秩序得以維持。然而, ——在未有獨立司法權的歷史條件下,張釋之責求文帝遵守白紙黑字的法律規定,所憑藉的不是足以壓制文帝「君權」的「法權」,而是「法條文義背後的價值訴求」,這是「法」之上更高的價值:寬厚仁惠之君道。張釋之提醒君主應以 ________為念,契符漢初「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其所以勸諫文帝者非僅「法」之權威性,更重在法的背後「寬厚」、「仁恕」的價值訴求。文帝果然恪守君道,對於張釋之形式「合法」且實質上「合理」的判決,許以「廷尉當是也」的肯定。(改自許惠琪<論法律之價值精神>)
【題組】26、下列哪一選項,最能看出縣人驚動漢文帝座車是無心之過?
(A)上行,出中渭橋
(B)縣人來,聞蹕,匿橋下
(C)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
(D)見乘輿車騎即走耳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