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0.下列有關幼兒攻擊行為的敘述,何者錯誤?
(A)通常男孩比女孩會表現出較多的外顯攻擊
(B)敵意性攻擊會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C)幼兒的攻擊行為通常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
(D)處理幼兒攻擊行為時,隔離時間愈長效果愈好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非常簡單0.929362
統計:A(15),B(156),C(46),D(2855),E(0)

用户評論

【用戶】楊念念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工具性攻擊→敵意性攻擊(年齡小→年齡大)

【用戶】李家萲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攻擊行為:2歲以前的幼兒,由於認知能力較有限,而且和他人的互動較少,所以雖然可能會有搶東西的行為,但並沒有攻擊的想法。3、4歲是孩子攻擊行為的高峰期,因為年幼的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情境時,反應都比較直接,也較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而隨著心智與口語能力的增長,孩子漸漸發展出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也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可以用口語來解決問題,所以隨著年齡漸長,攻擊行為就會愈來愈少。 故幼兒之攻擊行為是先增後減的...

【用戶】averyavery

【年級】國一下

【評論內容】攻擊的型式亦隨年齡而有所不同,2、3歲兒童的攻擊多半屬於工具性攻擊,且較多以身體攻擊的方式出現。雖然較大年紀的兒童仍會為物品而爭吵,但敵意攻擊的比例增加,身體攻擊遞減,語言攻擊取而代之。參考(王立杰p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