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 _________________ 信封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70922
統計:A(215),B(60),C(40),D(64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習癖行為的成因、行為面向

用户評論

【用戶】Angus Che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ABA觀察紀錄系統:1.事件紀錄法(EventRecording):在某段時間內(例10:00-10:15)發生問題行為的次數(例23次)。2.時距紀錄法(Interval Recording):都以百分比率方式計算。 可分為(1)全時距:較嚴格,會低估行為的頻率;(2)半時距。3.片刻時間採樣法(Time Sampling):適用於問題行為頻率較高的紀錄法。4.時間長度紀錄法(Duration Recording):反應開始~持續時間的紀錄。5.延宕時間紀錄法(Latency Recording):教師給學生指令開始~學生開始行動的時間(到底延宕多久)。此題教師純觀察 並無給予學生指令  故不宜使用延宕時間紀錄

【用戶】勝cham在握的豹海豹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請問基線期資料的觀察記錄是什麼意思?謝謝

【用戶】蔡妮珊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持續記錄(duration recording):持續記錄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記錄每次行為。例如:-在用餐時間內,敲擊碗盤出聲的次數。-在聽課一小時內,離座的次數。 連續時間的記錄(continuous recording):觀察者在觀察期間,記錄受試者的「所有」行為。◎博多稿(protocol)-把受試者在某環境中所做的每件事,按先後順序作簡要敘述。◎分析博多稿時,觀察者須敏銳理可能的重要行為類型。研究者分析博多稿,須先行閱讀,確立適用於該類資料內容的分析系統後,再讀一遍,將觀察到的行為列入已發展完成的系統中。間距記錄(interval recording)間距記錄指的是選擇特定的時間長度(例如觀察三十分鐘),然後把這個時間長度分成同樣短時間的間距(通常是...

【用戶】歌渣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印象中基線期的實驗者為了要了解介入成效的一段純粹觀察(無介入)的評估,主要是要客觀了解在無介入的情況下行為表現的次數,然後進行介入,在拿介入後行為在次數的改變跟基線期的行為次數做比較,以此來了解介入策略的成效。所以這題不能選擇D的原因我想應該是延宕時間觀察,一定要有介入,才能看刺激到反應間的持續時間。事件取樣法也是不適合觀察高頻率行為的觀察紀錄法,但我想此題的重點在於基線期,所以延宕時間就比事件取樣更不適合,因為事件取樣也沒有介入。個人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