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1-3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 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 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題組】31. 上文對「讀書」一事的舉證與說明,敘述適當的是:
(A)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為例,說明孔子讀書有過目成誦的本領
(B)以蘇軾讀〈阿房宮賦〉為例,說明夜闌人靜時更能領略讀書況味
(C)以孔子和蘇軾為例,說明讀書貴在鑽研不懈,而非只是迅速瀏覽
(D)以虞世南書不再讀而迄無佳文為例,說明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E)以〈項羽本紀〉的內容情節為例,說明讀書必須懂得慎擇和精讀

參考答案

答案:C,E
難度:適中0.55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Amylai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譯文讀書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實)是最不能成事的。眼裡看得清楚,心裡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這樣)看來看去眼睛根本應付不過來,就像看歌舞場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麼相關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道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鑽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鑽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盡頭。即使是像孔子那樣不用學習而懂得道理,能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地學習人情事理的功夫。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時讀《阿房宮賦》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么能因為看一遍就能記誦,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學習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一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但他們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況且過目一遍能背,又有什麼都背的壞處。就像《史記》一百三十篇中,《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要數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幾個片斷)寫得最好。反覆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內容),只在這幾個片斷罷了。如果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A)韋編三絕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並非過目成誦(B)上文並未提到夜闌人靜時更能領略讀書況味(D) 虞世南書不再讀而迄無佳文是作者舉的反例,並非說明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用戶】皇冠會掉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A)作者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為例,旨在說明孔子雖過目成誦,仍勤學苦讀,敘述有誤;(B)作者以蘇東坡讀〈阿房宮賦〉為例,旨在說明蘇軾過目成誦依然勤學讀書,敘述有誤;(D)作者舉書不讀第二遍的虞世南等人為例,旨在說明不再讀而導致迄今無佳文,反證反覆誦讀鑽研的重要,敘述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