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下列那一項不是行為治療法的技術:
(A)放鬆訓練
(B)矛盾意向法
(C)空椅法
(D)自我肯定訓練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56226
統計:A(6),B(34),C(667),D(19),E(0)

用户評論

【用戶】黃蕾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矛盾意向法是意義治療法的..這題答案怪怪的

【用戶】林動動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阿德勒跟現實也有矛盾意象法

【用戶】蘇世萱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矛盾意向法係運用過飽原理使行為減少或停止的方法鄧勒普(K. Dunlop)在一九二八年就曾使用類似的方法;到一九六○年佛蘭寇(V.E. Frankl)提出意義治療理論時,將此法列為治療技巧之一。矛盾意向法的實施有兩種型式,對於強迫症患者,此法假設從事問題行為或誇大症狀反而有助於消除此類行為困擾。例如當一位對子女過度照顧的母親想要改變其行為時,治療者反而規定這位母親更周全的保護她的子女,在執行過程中讓當事人發覺行為是操控在自己的手中,而能自行產生改變的力量。另一種型式則是針對具有挑釁態度的當事人,此法假設當事人會因為嫌惡治療者的指示或為了對抗治療者而產生改變。因此治療者對於當事人的困擾採取不鼓勵其改變或甚至否認...

【用戶】黃蕾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矛盾意向法是意義治療法的..這題答案怪怪的

【用戶】林動動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阿德勒跟現實也有矛盾意象法

【用戶】Shih-hsuan SU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矛盾意向法係運用過飽原理使行為減少或停止的方法鄧勒普(K. Dunlop)在一九二八年就曾使用類似的方法;到一九六○年佛蘭寇(V.E. Frankl)提出意義治療理論時,將此法列為治療技巧之一。矛盾意向法的實施有兩種型式,對於強迫症患者,此法假設從事問題行為或誇大症狀反而有助於消除此類行為困擾。例如當一位對子女過度照顧的母親想要改變其行為時,治療者反而規定這位母親更周全的保護她的子女,在執行過程中讓當事人發覺行為是操控在自己的手中,而能自行產生改變的力量。另一種型式則是針對具有挑釁態度的當事人,此法假設當事人會因為嫌惡治療者的指示或為了對抗治療者而產生改變。因此治療者對於當事人的困擾採取不鼓勵其改變或甚至否認...

【用戶】黃蕾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矛盾意向法是意義治療法的..這題答案怪怪的

【用戶】林動動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阿德勒跟現實也有矛盾意象法

【用戶】Shih-hsuan SU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矛盾意向法係運用過飽原理使行為減少或停止的方法鄧勒普(K. Dunlop)在一九二八年就曾使用類似的方法;到一九六○年佛蘭寇(V.E. Frankl)提出意義治療理論時,將此法列為治療技巧之一。矛盾意向法的實施有兩種型式,對於強迫症患者,此法假設從事問題行為或誇大症狀反而有助於消除此類行為困擾。例如當一位對子女過度照顧的母親想要改變其行為時,治療者反而規定這位母親更周全的保護她的子女,在執行過程中讓當事人發覺行為是操控在自己的手中,而能自行產生改變的力量。另一種型式則是針對具有挑釁態度的當事人,此法假設當事人會因為嫌惡治療者的指示或為了對抗治療者而產生改變。因此治療者對於當事人的困擾採取不鼓勵其改變或甚至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