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在有目的之情境中,別人對自己所期望者,常常在自己以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這是下列何種心理現象?
(A)月暈效應(halo effect)
(B)霍桑效應(Hawthron effect)
(C)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D)約翰亨利效應(John Henry effect)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34988
統計:A(14),B(58),C(1582),D(4),E(0)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意指教師的期望可能影響學生的行為或智能,即當教師期待若干兒童的智能顯示較進步的發展時,那些兒童就會有較進步的表現。首先將「比馬龍效應」名詞應用於教師期望上的學者為羅森泰和賈克森(R. Rosenthal & L. Jacobson,1968),他們在研究中針對小學醫治六年級學生進行智力測驗。在測驗完畢後,參與教師被告知他們的某些學生屬於「有潛力的成就者」,在未來一年中,他們將比一般學生增進較多的智力。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有潛力的成就者」與「一般學生」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並無差異。之後,這些學生又做了一次測驗。這次的測驗結果顯示:這些「有潛力的成就者」的智力測驗成績的確進步較多,而這些學生的進步乃歸因於教師的高度期望。此一結果即被稱為「比馬龍效應」,又稱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教師期望效應」(teacher expectancy effect)。

【用戶】好運氣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為何不是B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是說當人們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的傾向。 

【用戶】陳玫琳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有目的的情境就可能是霍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