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2.「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下列何者最符合本文主旨?
(A)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B)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C)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D)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55556
統計:A(2),B(1),C(1),D(5),E(0)

用户評論

【用戶】Pei Yi Chou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這篇文章選自《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卷三。這是一封給友人的信,談的是為學的大道理。信中批判了明代王守仁以來的一些理學家空談心性而脫離實際的學風,提出了為學應繼承孔孟以來的重實學而不尚空談,要「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博學與修身並重。這也是有感於清初一些士大夫立身行事而發的,所謂「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其感嘆極深。這是篇著名的論學書。據近人考證,寫於康熙六年,題中「友人」指張爾歧諸人。張爾歧,字稷若,山東濟陽人,明遺民,對經學很有研究。順治十四年,顧炎武北游至濟南,與他一見定交。以後兩人時有書信往來。張爾歧讀了此書後極有感慨,隨即寫了答書。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d06Oxk.html

【用戶】decadetoyou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翻譯:人做學問,如果不是天天進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沒有學伴,見解就會片面淺顯,難以學成。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會染上某些習氣而自己沒有察覺。   如果不幸處於窮鄉僻壤,沒有坐馬車的盤纏,也仍要廣泛的獵取學問並詳細考究。   要(將自己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學問的正確與否,這樣一來,(才)差不多能掌握學問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門去,又不去讀書,則是如面壁(不問世事)一般,對學問一無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對國家還是沒有用處的。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也仍須努力地學習,現在的人難道不該以此勉勵自己嗎?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子以知識結交朋友,以朋友輔助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