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下列哪一個學派主張「在學習的基本歷程中,學習者必須生產假設、驗證假設、獲取回饋、以及淘汰錯誤」?
(A)心理分析學派
(B)行為學派
(C)人本主義心理學
(D)認知學派 -臺北縣九十四學年度國民中學正式暨代理代課教師聯合筆試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707692
統計:A(25),B(26),C(6),D(138),E(0)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提供學習者在正式學習開始之前所必備的基模,有時又被稱為提供前導組體 ( advance organizer )。前導組體可以是一幅圖、一個模型、一篇說明性或比較性的短文,但以具體為宜 ( Mayer, 1979 ),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個關鍵性的概念,讓學習者用來組織新進來的訊息,對背景知識薄弱的學生來說特別重要。正確的先備知識是促進學習的必要條件,但錯誤的先備知識則成了阻礙學習的充分條件;換句話說,先備知識是一把兩面刀,是百善之源,也是百惡之源,會幫助學習,也會阻礙學習,當基模、先備知識、或前導組體是錯誤的時候,我們稱之為錯誤概念 ( misconception ),是近年來研究科學教育者非常關心的一個主題。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從知識演化或科學進步的觀點來看,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錯誤的科學概念,而科學的進步主要就是倚賴於「發現錯誤、淘汰錯誤」( Rednitzky & Bartley , 1987 )。所以,所謂的對錯,是一種進步觀點──不是絕對觀點;所謂的對錯,是從當前被大多科學家所接受的理論觀點出發來判斷的,所以,只有在牛頓時代,才能知道亞里斯多德的物理觀念是錯誤的,只有在愛因斯坦時代,才能知道牛頓理論也是錯的;今日的正確觀念,有可能成為明日的錯誤觀念;科學雖然不知道真理在那裡,卻知道錯誤在那裡,所以,科學能透過「發現錯誤、淘汰錯誤」而進步,走一條不歸路;個人的知識成長也是如此,深刻的學習都是來自於發現錯誤、淘汰錯誤 ( Bickhard , 1991 )。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教學歷程中必須用到下列策略:第一,用反例挑戰學生既有的錯誤概念;第二,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式,誘使學生從錯誤中導出矛盾的結論;第三,提供學生充分理由,以便了解為什麼概念錯誤;第四,嚐試以替代概念來解釋學生既有概念所遭遇的反例、矛盾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