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38.管仲之所以評價鮑叔是「君子」,是因為他具有:
(A)恥其言而過其行
(B)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C)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D)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415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nomi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原文: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諱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將安移之?”管仲未對。桓公曰:“鮑叔之為人何如?”管子對曰:“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桓公曰:“然則庸可?”管仲對曰:“隰朋可,朋之為人,好上識而下問,臣聞之,以德予人者,謂之仁;以財予人者,謂之良;以善勝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於國有所不知政,於家有所不知事,則必朋乎。且朋之為人也,居其家不忘公門,居公門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亦不忘其身,舉齊國之幣。握路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大仁也哉,其朋乎!”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寧乎?”管仲對曰:“君請矍已乎,鮑叔牙之為人也好直,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寧戚之為人也能事,孫在之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庸能一人之上也?寡人並而臣之,則其不以國寧,何也。”對曰:“鮑叔之為人也好直,而不能以國詘,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國詘。寧戚之為人也能事,而不能以足息。孫在之為人也善言,而不能以信默臣聞之,訊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朋其可乎!朋之為人也,動必量力,舉必量技。”言終,喟然而嘆曰:“天之生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翻譯: 管仲臥病,桓公去慰問,說:“仲父的病很重了,這是無需諱言的。設不幸而此病不愈,國家大政我將轉託給誰呢?”管仲沒有回答。桓公說:“鮑叔的為人怎樣?”管仲回答說:“鮑叔是個君子。即使千輛兵車的大國,不以其道送給他,他都不會接受的。但是,他不可托以國家大政。他為人好善,但憎惡惡人太過分,見一惡終身不忘。”桓公說:“那麼誰行?”管仲回答說:“隰朋行。隰朋的為人,有遠大眼光而又虛心下問。我認為,給人恩惠叫作仁,給人財物叫作良。用做好事來壓服人,人們也不會心服;用做好事來薰陶人,人們沒有不心服的。治國有有所不管的政務,治家有有所不知的家事,這隻有隰朋能做到。而且,隰朋為人,在家不忘公事,在公也不忘私事;事君沒有二心,也不忘其自身。他曾用齊國的錢,救濟過路難民五十多戶,而受惠者不知道是他。稱得上大仁的,還不是隰朋么?”桓公又問說:“我不幸而失去仲父,各位大夫還能使國家安寧麼?”管仲回答說:“請您衡量一下本國吧!鮑叔牙的為人,好直;賓胥無的為人,好善;寧戚的為人,能幹;曹孫宿的為人,能說。”桓公說:“這四人,誰能得到一個?他們都是上等人材。現在我全都使用,還不能使國家安寧,那是什麼原故呢?”回答說:“鮑叔的為人好直,但不能為國家而犧牲其好直;賓胥無的為人好善,但不能為國家而犧牲其好善;寧戚的為人能幹,但不能適可而止;曹孫宿的為人能說,但不能取信以後就及時沉默。據我所知,按照消長盈虧的形勢,與百姓共屈伸,然後能使國家安寧長久的,還不是隰朋才行麼?隰朋為人,行動一定估計力量,舉事一定考慮能力。”管仲講完話,深嘆一氣說:“上天生下隰朋,本是為我作‘舌’的,我身子死了,舌還能活著麼?”(D)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翻譯: 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

【用戶】寶寶愛搞笑!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管仲得了重病,齊桓公去問候他,說:"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國內百姓都已經無法避諱這件事,我將把國家 托付給誰呢?" 管仲回答說:"以前我盡心竭力,還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國家的人選,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麽能說得出呢?" 齊桓公說:"這是國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點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說:"您打算讓誰擔任宰相呢?" 齊桓公說;"鮑叔牙可以嗎?" 管仲回答說:"不行。我和鮑叔牙交情很好,鮑叔牙的為人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樣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聽到別人的過錯,一輩子也不能忘記。"齊桓公說:"不得已的話,那麽隰朋可以嗎?"管仲回答說:"隰朋的為人,對勝過自己的人(賢人)追羨不已,對趕不上自己的人則勸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趕不上黃帝為羞愧,對趕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對于國政,細枝末節不去過問;他對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對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薦宰相人選的話,那麽隰朋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