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題組】3. 陳水源《臺灣歷史的軌跡(上)》:「……然而,臺灣因遠隔重洋,監察御史之察辨難行;旋於西曆 1721 年,為落實督察院巡視海外之執掌,特設『巡視臺灣御史』(滿、漢各一人),任期一年。蓋清廷

【評論內容】這題究竟是在問青光眼還是近視阿??近視:眼睛像一台照相機,水晶體相鏡頭,眼軸就像照相機機身長短,視網膜就是照相機的底片。近視最主要是因為過長的時間看近的物體,睫狀肌疲乏之後使水晶體無法對焦,但是又必須看清楚,所以會強迫"眼軸變長"來對焦。長期下來導致眼軸變長而且定型,就變成在一般的狀況下眼睛無法對焦。需要外加近視眼鏡改變光的走向使眼睛能夠對焦。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系列令視神經受到永久性破壞的眼疾統稱,情況嚴重者可導致失明。青光眼主要是由於眼球內壓力(眼壓)上升而引起的。位於眼的前方是前房,有一種清澈的分泌液(眼房水)不停的流入,再經由前房角的海綿狀濾簾流出,假若眼房水的流動遇上阻塞,眼壓會上升,可能會導致視神經永久性的破壞。一般來說高度近視會引起眼軸變長,接著會造成眼壓過高,就容易引發青光眼。

【評論主題】7. It’s dangerous for a girl to go out a_____e at night.

【評論內容】舊學習"正向"地影響新學習稱為!!沒看到"正向"兩字!!

【評論主題】六、簡要說明核燃料循環之後端營運包含那些方式,以及其優缺點。(10 分)

【評論內容】答案有問題吧~月暈效應不也是偏見嗎?以偏概全阿!!

【評論主題】【題組】 ⑷受體模式(Receptor model)

【評論內容】那溝通策略屬於哪部分啊??

【評論主題】【題組】⑷分化熔融(Fractional melting)

【評論內容】??

【評論主題】13.教師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與協助,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但會隨著學生的程度逐漸提升,降低對於學生的協助,最終希望能讓學生單獨完成其學習任務。請問此教師採用的是何種教學?(A)

【評論內容】

<鷹架理論提倡者:Vygotsky內容:(1)教學像蓋房子一樣,一開始給予鷹架支撐,接著慢慢拆除。

(2)教師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與協助,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但會隨著學生的程度逐漸提升,降低對於學生的協助,最終希望能讓學生單獨完成其學習任務。

【評論主題】下列「」中,不同的注音是(A)正「鵠」(B)「鵠」立(C)「鵠」的(D)中「鵠」

【評論內容】解釋的圖都看不到耶!!

【評論主題】小軒在數學課的表現傑出,數學老師認為他在其他方面應該也會很好,心理上稱此現象為(A)月暈效應(B)畢馬龍效應(C)初始效果(D) 印象整飾。(92高雄縣)

【評論內容】

<月暈效應:

就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例:小明在數學課表現良好,老師以為他在其他課目也表現良好<畢馬龍效應是指學生在被老師付予更高的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也可稱為"期待效應"。

【評論主題】下列何種技能無助於問題解決? (A)批判性思考(B)擴散性思考(C)功能固著(D)腦力激盪

【評論內容】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是指人們因先前的經驗,對物體的功能?有著強烈而固定的概念(Duncker,1945;Mayer,1991),譬如:一般人習慣用茶杯喝水,久而久之就覺得茶杯只有喝水這個用途,而其他可能的相關用途就不易或無法想像得到,因個人經驗與習慣的束縛,阻礙了有效解決問題構想的產生。)

【評論主題】「斯文掃地」中的「斯文」應指?(A)敗類(B)知識份子(C)舉止文雅(D)這篇文章

【評論內容】

【名稱】:斯文掃地

【拼音】:sī wén sǎo dì

【釋義】: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出處】:《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類鈔·三十四》:“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作監臨,斯文掃地。”

【例子】:完全應當罷課抗議!真是~,~。(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三章)

參考網址:http://tw.18dao.net/%E6%88%90%E8%AA%9E%E8%A9%9E%E5%85%B8/%E6%96%AF%E6%96%87%E6%8E%83%E5%9C%B0

【評論主題】58.在2001年修訂發表之布魯姆(Bloom)認知領域目標中,將知識區分為四類,其中兩類為事實性和概念性知識,其餘兩類是(A)審美性和程序性知識 (B)程序性和後設認知性知識 (C)審美性和後設認知

【評論內容】

布魯姆(Bloom)認知領域---<知識原區分為:1、事實性知識(對特定事物記憶的知識)2、程序性知識(對事情處理方法程序記憶的知識)3、概念性知識(能憑記憶表達概念的知識)2001年修訂之後,加入:4、後設認知性知識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為馬斯洛(Maslow)所稱之基本或匱乏性需性:(A)自我實現的需求(B)美的需求(C)知的需求(D)愛與隸屬的需求

【評論內容】<需求層次論基本or匱乏性需求:(Lv.1)生理需求(Lv.2)安全需求(Lv.3)愛與隸屬(Lv.4)自尊需求成長需求:(Lv.5)知的需求(Lv.6)美的需求(Lv.7)自我實現需求

【評論主題】35.教育研究報告及論文常依APA格式撰寫,APA是指?(A)台灣心理學協會(B)台灣社會學協會(C)美國心理學協會(D)美國社會學協學。

【評論內容】

還好他不是全部選項都是"美國"開頭~不然就難選了!!因為台灣開頭的話~會是"T"PA

【評論主題】13.依據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以下何種方案的實施,係屬於積極的差別待遇?(A)合作教育 (B)補償教育 (C)家庭教育 (D)性別平權教育

【評論內容】

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

  為1967年英國普勞頓委員會(The Plowden Committee)發表之報告書中,所提出的教育補助政策。此一詞彙是相較於「消極的排除造成教育不利因素」,運用積極性差別待遇,即強調積極地提供「教育文化不利者」較多的文化刺激及較豐厚的資源補助。

  例如現今教育優先區計畫中的補助內涵,即可視為「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措施,例如針對「文化不利學區」,提供較多的文化刺激及資源補助,例如:給予該學區學校補助、修繕學區舊校舍、增加學區教師津貼……等,皆可視為積極性差別待遇政策。

【評論主題】88.個體將所學經驗在新情境中加以重新組合,形成比舊經驗更高一層的學習,能使學習者的能力提高(A)水平遷移(B)垂直遷移(C)低徑遷移(D)高徑遷移

【評論內容】正向遷移:舊學習的效果有助於新學習時(如刺激類化)。 水平遷移:指個人把已到的經驗推廣應用到其他類似且難度雷同的情境去。 垂直遷移:個體將所學經驗在新情境中加以重新組合,形成比就經驗更高一層的學習,能使學習者的能力提高。(原則學習)。(創造力的展現)。 低徑遷移:個體精熟所學技能,能自動化產生技能。高徑遷移:個體在舊情境中所習得的抽象知識能運用於新的不同情境中。一般遷移:個體將問題解決經驗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進行問題解決特定遷移:個體將所學經驗應用於特定領域或相似的問題情境。

【評論主題】66.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雙向細目表的功能? (A)作為命題的依據 (B)讓試題配合教材內容 (C)讓試題配合教學目標 (D)讓試題增加難度 。

【評論內容】<雙向細目表可以幫助命題者釐清"學習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關係。以確保測驗能反映教材地內容,並能真正評量到預期之學習結果。

【評論主題】1.個人主義的教育目的在於(A)使個人社會化(B)發展個人的特性(C)發展個別的成就(D)成就個人為社會服務。

【評論內容】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philosophy.asp?id=2301參考網頁

【評論主題】1.個人主義的教育目的在於(A)使個人社會化(B)發展個人的特性(C)發展個別的成就(D)成就個人為社會服務。

【評論內容】我在中華百科全書的網站上有看到:此學說在古希臘哲學界占重要地位;經阿里斯蒂帕斯(Aristippus,西元前四二五~前三六六年)創立而為著名之學派。在教育上,以發展個人特性,培養個人人格為主旨者,亦曰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教育相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