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73. 張老師批改作業之後,總是儘速發還給學生,以協助學生了解自己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此作法屬於「教學的一般模式」中的哪一項?(A)評鑑 (B)預估 (C)回饋環線 (D)教學目標

【評論內容】

回饋環線(Feedback loop)提醒教師教學過程的其他構成要素(如目標、預估程序、教學程序等)是否要修正,並提供學生學習進步的回饋。 

預估(Preassessment)係指在教學前,預先評定學生的起點行為。

評鑑(Evaluation)包括使用測驗和工具以測量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獲得。

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包括四要素:1.選擇;2.分類;3.分析;4.詳述。 

【評論主題】3. 小明正在減重,他每天量體重並作紀錄。下列何者最適合描述他目前的行為?(A)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B)自我應驗(self-fulfilling)(C)自我監控(self-mon

【評論內容】

自我監控又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調整、自律性管理,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自我監控是指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調整自己的動機與行動,以達到所預定的模式或目標的自我實現過程。

自我增強是指個人依照自訂的標準來評鑑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評鑑的結果在心理上施予自己獎勵或懲罰。換言之,這種獎勵或懲罰都是自己給予的,並非別人所施予的。在班杜拉(Aldert Bandura)的觀察學習理論中,兒童對楷模進行模仿前,會根據楷模的行為替自己訂立一個標準,並依此標準來評鑑、修正自己的行為。如果兒童覺得自己的行為符合標準,則心理上就有滿足感,並因而增強了他所模仿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可稱為自我增強。因此,主張社會學習論的學者有時會在人格測驗中,評量個人運用自我增強的情形。

【評論主題】24.下列教育觀點何者最符合批判理論的主張?(A)越有實用價值的知識越值得學生學習(B)傳統文化的維護與創新是教育的核心功能(C)教育的功能在協助學生覺察蒙蔽人類的虛假意識(D)解釋世界的科學理論比改

【評論內容】

(A)批判理論要檢視教科書,所以並非是實用的價值就值得學習。

(B)傳統文化就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批判教育重視反省、質疑、解放意識形態,所以傳統文化不會是核心。

(C)教育的功能在協助學生察覺人類的虛假意識。因為重視反省、質疑、『檢視教科書所傳達的知識是誰的知識』

(D)解釋世界的科學理論比改變世界的實踐理論重要。批判就是為了要改變世界、反省、質疑,所以改變世界比解釋世界還要重要。

((非專業解釋....有錯誤歡迎批評指教....為什麼考這麼難 ...頭都要爆炸了@@))

【評論主題】4. 國二的新安對偶像的一舉一動總是牽動他的喜怒哀樂,依據艾瑞克森 (Erikson)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新安可能處於哪一個階段的發展任務?(A)自主或羞愧懷疑 (B)創造進取或罪惡感 (C)自我認

【評論內容】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

【評論主題】83. 江教授批評:「雖然高教育程度有助於取得高薪資工作,但是很難證明究竟多少教育能改善經濟生產。」請問上述說法是針對何種理論的檢討?(A)人力資本理論 (B)文化再製理論 (C)後結構理論 (D)勞

【評論內容】「文化再製」是一種批判性理論,批判現代學校教育受資本主義與統治階級之宰制,經由符號語言的教導,再製統治階級的文化暴力與中產階級的文化資本,藉以維持統治權威的正當性。

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羅蘭巴特、拉康、傅柯被看作是後結構主義者,他們已經超出了狹義的結構主義定義,他們描述了理論是如何與他們力圖描繪的現象交叉在一起,描述了文本如何違背結構分析設置的程式而創造意義。他們轉而言就是什麼使文化現象成為可理解的,並且強調一種對知識、總體和主體的批評,把這三者中的每一個看作是或然結果。意義體系的結構並不是作為知識的對象而獨立存在於主體之外,它們是主體的結構,而主體又與產生它們的各種力量交叉在一起。 

【評論主題】40.下列哪一個國家的中等教育制度有「定向學級」?(A)德國 (B)臺灣 (C)英國 (D)日本

【評論內容】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願,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6年(如柏林)之外,其餘為4年。在中等教育階段,德國主要採行的制度為"一本三枝",在晉升至中學階段期間,存有一為期兩年的定向階段(Orientierungsstufe),藉此可以透過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與家長的意願,決定往後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種學校可供選擇,依次為主幹學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學業程度較好的學生通常選擇文法高中就讀,為期約九年,乃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學生以升大學為主要出路,政府領導階層、...

【評論主題】73. 張老師批改作業之後,總是儘速發還給學生,以協助學生了解自己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此作法屬於「教學的一般模式」中的哪一項?(A)評鑑 (B)預估 (C)回饋環線 (D)教學目標

【評論內容】

回饋環線(Feedback loop)提醒教師教學過程的其他構成要素(如目標、預估程序、教學程序等)是否要修正,並提供學生學習進步的回饋。 

預估(Preassessment)係指在教學前,預先評定學生的起點行為。

評鑑(Evaluation)包括使用測驗和工具以測量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獲得。

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包括四要素:1.選擇;2.分類;3.分析;4.詳述。 

【評論主題】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作家沒有:(A)楊逵(B)鍾理和(C)黃春明(D)吳濁流。

【評論內容】

題目是怎樣沒有?

【評論主題】1、等差級數的首項為 13,公差為 7,若此級數和為 715,則此等差級數共有多少項?

【評論內容】始效應應該是心理學上的名詞,意指在學習時,最初所學的東西往往是最記憶猶新的!例如:在學生時代,對於歷史課本中關於上古史〈石器時代....〉會比較有印象,因為其往往放在第一章節,當再度複習時,通常也會從這邊開始複習,所以會有印象較深的現象,稱為初始效應。

【評論主題】1、等差級數的首項為 13,公差為 7,若此級數和為 715,則此等差級數共有多少項?

【評論內容】月暈效應,説的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

【評論主題】【題組】 ⑷鹵化物

【評論內容】

Spencer史賓賽,生活預備說,科學教育之父。

Morrison莫禮生,改良赫爾巴特的教學發提出「單元教學法」分成五個步驟:試探、示範、自學、組織、復述。(試示學組復)事事學祖父

Thorndike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心理測驗運動,學習三定律、智力多因論、學習遷移。

【評論主題】4.小強進中學以後,身高快速的增加,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種腺體的影響?(A)胸腺(thymus) (B)松果腺(pineal gland)(C)副甲狀腺(parathyroid) (D)腦下垂體(pit

【評論內容】松果腺:可調整個人生理週期,會影響賀爾蒙正常,進入青春期就會逐漸退化。艾育 教師檢定通關寶典P.302

【評論主題】8.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下列有關「惴」字的字音與字義,敘述完全正確的是哪一選項?(A)ㄗㄨㄟˋ,茫茫然 (B)ㄓㄨㄟˋ,憂懼不安(C)ㄖㄨㄟˋ,恐怖難安 (D)ㄔ

【評論內容】惴」是憂慮、害怕的意思,形近於「揣」;「揣」音ㄔㄨㄞˇ,有推測、估計的意思。「惴慄」指憂慮戰慄,所以當用「惴」而非「揣」。

【評論主題】1.根據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大多數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是在下列哪一階段?(A)感覺動作期 (B)前運思期 (C)具體運思期 (D)形式運思期

【評論內容】感覺動作期:0-2歲 (初生嬰兒) EX:蠟筆小新妹妹(小葵)前運思期 :2-7歲 (入學期+入學初)EX:蠟筆小新(小新)

【評論主題】19.下列哪一位人物提出教育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文化複製?(A) 波迪爾﹝Bourdieu﹞ (B) 涂爾幹﹝Durkheim﹞ (C) 杜柏士﹝Dubos﹞ (D) 帕深思﹝Parsons﹞

【評論內容】

涂爾幹(Durkheim) 結構論/功能論,教育社會學之父、結構功能主義大師。

【評論主題】78. 學習要收到好的效果,除了要講求教學方法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外,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成熟度亦需與所需學習的教材內容相符,心理學家稱此為:(A)努力度(B)準備度(C)發展度(D)繼續度。

【評論內容】學習準備度是指個體在生理的成熟、心理的成熟及學習心向等三方面的發展可否從事某種學習活動的程度。提倡學習準備度的人認為,個體的身心須發展到某種程度時,才能學習某種事物。有關學習準備度的研究,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是以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為主的研究,強調學習準備度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具有固定不變的順序,教學時應根據兒童的學習準備度,配合其認知發展來教,當兒童學習準備度尚未成熟到某種階段,教師不可踰越此一階段的。布魯納認為認知成長與學習準備度並不是自然成熟的結果,必須靠外在力量--如教育來引導其發展。他相信教師只要依照兒童的認知發展順序,由動作表徵而影像表徵,最後到符號表徵方式,有系統地引導,學生便可順利通過這些階段,所以不必坐等成熟的來臨或年齡的成長才被動的教學。換言之,學習準備度是「教導」出來的。布魯納甚至認為教師若消極等待兒童的成長或具備足夠的學習準備度才施教,這是一種教育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