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76.「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的原因何在?(A)因自身偏好而產生認知偏差 (B)因被私欲蒙蔽而情緒不穩 (C)因認知不足而產生行為偏差 (D)因學習不盡心而知識不足

【評論內容】

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 白話解:俗話說:「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壞處,就如同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經長得很茁壯。」

也就是因為自己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見不到事實真相。

【評論主題】254.「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意思與下列何者相似?(A)舉一隅能以三隅反 (B)聞過則喜 (C)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D)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評論內容】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瞭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係,據此知彼。

【評論主題】80 當事人對於最高行政法院之判決,如認為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者,得向該法院提起何種救濟?(A)上訴(B)抗告(C)再審之訴(D)聲明異議

【評論內容】

第二百七十三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但當事人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為主張者,不在此限: 

一、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二、判決理由與主文顯有矛盾。 

三、判決法院之組織不合法。 

四、依法律或裁判應迴避之法官參與裁判。 

五、當事人於訴訟未經合法代理或代表。 

六、當事人知他造之住居所,指為所在不明而與涉訟。但他造已承認其訴訟程序者,不在此限。 

七、參與裁判之法官關於該訴訟違背職務,犯刑事上之罪。 

八、當事人之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或他造或其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關於該訴訟有刑事上應罰之行為,影響於判決。 

九、為判決基礎之證物係偽造或變造。 

...

【評論主題】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於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

【評論內容】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他仰慕朱家、郭解的為人,鄉里的豪俠都歸附他。長大以後,改變了以往的志趣,發奮讀書,想以此在世上做一番大事業;但是始終沒得到賞識。晚年就隱居在光州和黃州之間一個較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和世人交往。他拋棄了車馬,毀掉了原先做書生時的衣帽,徒步往來於山中,山裏人都不認識他。看到他戴的帽子又方又高,都說:「這不是古代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而稱他為方山子。

【評論主題】以下詞語之解釋,正確的是:(A) 郢書燕說:穿鑿附會 (B) 文質彬彬:內心質樸,言語遲鈍(C) 甕牖繩樞:工匠之家 (D) 炊不暇熟:烹調功夫了得

【評論內容】文質彬彬:內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甕牖繩樞:比喻貧窮人家。

【評論主題】閱讀下文,回答第6、7題: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絕滅,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

【評論內容】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于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爲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爲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爲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爲我承擔危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爲我而犧牲了。單靠刑罰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僅憑殺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悅誠服。刑罰繁重而人心不懼,法令就無法推行了;殺戮多行而人心不服,爲君者的地位就危險了。因此,滿足上述四種人民的願望,疏遠的自會親近;強行上述四種人民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

【評論主題】48.自然人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滿十六歲(B)滿十八歲(C)滿十九歲(D)滿二十歲

【評論內容】第22條

有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者如下︰

一、依民法規定,有行為能力之自然人。二、法人。三、非法人之團體由其代表人或管理人為行政程序行為者。四、行政機關由首長或其代理人、授權之人為行政程序行為者。五、依其他法律規定者。無行政程序行為能力者,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政程序行為。外國人依其本國法律無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而依中華民國法律有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者,視為有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

【評論主題】一、為提升我國青年學生之國際競爭力,教育部於 104 年規劃「提升青年學生全球移動力計畫」,預定自 105 至 108 年實施。試說明「全球移動力」的內涵及其與「在地國際化」間的關係。(25 分)

【評論內容】(一)普遍選舉原則:係基於國民主權原理,謂具有國籍之人民,均應享有選舉權,是謂選舉之普遍原則。此原則支配下,不得以階級、宗教、財產等因素限制人民選舉權,但是基於人民意志之表達,而限制年齡、禁治產者之選舉權,仍被允許。

【評論主題】五、如下圖(a)~(d)數位邏輯電路,其中 A, B, C 等為輸入,Y 為輸出,試寫出其真值表並列出其布林函數。(20 分)

【評論內容】在現實法(實證法法)之上,尚有普遍不易存在在自然界的真理為規範的理想法(超實證法)

【評論主題】一、假定銷售收入(Y)和銷售量(X)的簡單迴歸模型為Y=β0+β1X+u式中,Y 是以千元來衡量,而 X 則以盎斯來衡量。(每小題 5 分,共 25 分)【題組】⑴其他情況不變,若銷售量改用磅為衡量單

【評論內容】

釋字第 626 號

 憲法第七條規定,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一百五十九條復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旨在確保人民享有接受各階段教育之公平機會。中央警察大學九十一學年度研究所碩士班入學考試招生簡章第七點第二款及第八點第二款,以有無色盲決定能否取得入學資格之規定,係為培養理論與實務兼備之警察專門人才,並求教育資源之有效運用,藉以提升警政之素質,促進法治國家之發展,其欲達成之目的洵屬重要公共利益;因警察工作之範圍廣泛、內容繁雜,職務常須輪調,隨時可能發生判斷顏色之需要,色盲者因此確有不適合擔任警察之正當理由,是上開招生簡章之規定與其目的間尚非無實質關聯,與憲法第七條及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並無牴...

【評論主題】三、請解釋為什麼肌蛋白(myoglobin)具有貯藏氧(oxygen storage)的功能;而血紅蛋白(hemoglobin)則具有運輸氧(oxygen transport)的功能?(10 分)

【評論內容】「權威接受論」見於賈斯特‧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經理的職能》一書:「如果經理人員發出的一個指令性的溝通交往資訊為被通知人所接受,那麼對他來說,這個權力就是被遵從或成立了。於是,它就被作為行動的依據。如果被通知人不接受這種溝通交往資訊,就是拒絕了這種權力。按照這種說法,一項命令是否具有權威,【決定於命令的接受者,而不在於命令的發佈者】。這是巴納德對權威的一種全新的看法。被人們稱為「巴納德的權威接受論」。

【評論主題】67. Because of my poor English, I had great d y making myself understood when I was in America.

【評論內容】

※ 人權

初期—自由人權:思想、言論、人身、經濟等「自然狀態」下的權利

中期—政治人權:做為主權者參與「社會狀態」之下的權利

目前—社會人權:正義公平、人格尊嚴等「弱勢狀態」之下的權利

【評論主題】【題組】 ⑵前九年不發生,第十年才發生的機率。

【評論內容】

理性決策理論(決策理論 decision-making theory),是一套將行政定義為研究組織中決策制定過程的學問,如何制定理性的決策就決定了組織及管理的品質。決策過程包括三個步驟(活動):

情報活動、設計活動、選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