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題組】32.第二道菜「西仔陸戰隊」中的「西仔」所指為何?(A)荷蘭 (B)西班牙 (C)法蘭西 (D)英吉利

【評論內容】Q:第二道菜「西仔陸戰隊」中的「西仔」所指為何?A:第一段有提到:滬尾之役是清戰爭中,清廷在臺灣唯一一場勝仗。法指的是法國,法國的全名是「法蘭西共和國」(French Republic),西仔是當時淡水人管法蘭西共和國叫西仔。

【評論主題】2.婚前~婚後 以前提到結婚,想到「天長地久」;現在提到結婚,想到「能撐多久」 。 婚前,愛情是神話;婚後,愛情是笑話。 嫁入「豪門」,要懂得理財;嫁入「寒門」,要懂得生財。 以前的人,視婚姻生活為「

【評論內容】這題的題目出得不好,不能加上"作者認為"嗎?身為現代人,反對裡面偏頗與先入為主的觀念,為什麼無法維持長久的婚姻的現代人就要被貼標籤說"他們離婚一定是因為把婚姻當兒戲"?根本沒深究別人離婚的原因,如果跟一個會把另一半打成豬頭的人結婚,不趕快離婚是打算等著被打死嗎?古代人對婚姻品質不要求,所以即使跟一個人渣結婚也要咬牙苦撐到其中一位進棺材才解脫,如果照他原本的問法,我覺得選項(D) 現在的人只重視婚姻品質  反而才對~現代人不管男女,都很重視婚姻品質,誰也不想委屈自己去維持一個表面的婚姻~

【評論主題】17. 有關書信信封之啟封語用法,下列何者並不適宜?(A)道啟(B)親啟(C)敬啟(D)台啟。

【評論內容】剛好結合新聞時事來給大家上課:國民黨信封...

【評論主題】32. 民國38年,政府為穩定局勢,下令戒嚴,實行了幾十年,後來是下列哪位總統宣布解除《戒嚴令》? (A)蔣中正 (B)蔣經國 (C)李登輝 (D)陳水扁。

【評論內容】

1949年,在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命令下,自5月20日起台灣省全省戒嚴。戒嚴令宣佈的背景是在國共內戰,國民黨戰況惡化之後。同年12月,蔣介石與大約200萬軍民撤退到台灣,國共展開長期對峙。

1986年7月蔣經國接受《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訪談,他才顯露真正的意圖。他公開表示將取消戒嚴。如果取消戒嚴、結束內戰狀態,那就得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實施民主政治。該年9月底民進黨成立,台灣的媒體之後數天都不知如何反應。後來才知道蔣經國採取容忍的態度。

1987年7月15日,蔣介石的繼任者──總統蔣經國──宣佈台灣地區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這是世界上一個政權所實施的最長時間戒嚴。

至於為什麼他突然轉念要解嚴呢?

在台灣宣布解除戒嚴時擔任「副總統」的台灣前總統李登輝認為,前故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是一個歷史性決定,是領導人在面對變局時做出的勇敢果決的前瞻性決定。但他也說,解嚴的意義在於整個民主化的歷程,而非解嚴這個事件。台灣民主化是全體人民努力才能達成的,靠的是人民的力量,而非哪個政黨或哪個人士的功勞。

【評論主題】10. 日治時期某組織領袖指出:「日本是立憲國家,臺灣也應享有立憲政治之待遇。且臺灣情況特殊,不同於日本國內,有特別立法之需求,是以設立議會來為臺灣立法與預算審核是必要的。」從上述判斷,這最可能是下列

【評論內容】

題目:(此題極簡單~~請注意關鍵字)

「日本是立憲國家,臺灣也應享有立憲政治之待遇。且臺灣情況特殊,不同於日本國內,有特別立法之需求,是以設立議會來為臺灣立法與預算審核是必要的。」

X(A)臺灣民眾黨  X(B)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X(C)臺灣文化協會 O(D)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只有此選項有提到議會,故選D~

【評論主題】5. 日治末期,台灣開始實施六年義務教育,其主要是配合何種政策?(A)隔離政策 (B)實用原則(C)南進政策 (D)皇民化運動 。

【評論內容】

西元1937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掀開中日八年抗戰序幕。

(辦教育很花錢,義務教育更是需要一大筆錢。為什麼臺灣總督府在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還要在臺灣實施義務教育呢?

在戰局如火如荼時,殖民政府開始考量如何動員殖民地人民,其中一項準備便是實施義務教育,確保未來的兵員受過基本讀寫訓練以及國民教育。)

剛開始戰爭並未波及到臺灣,但是卻有一些法令影響臺灣居民,日本政府全面調整對台政策。日本據台總督、海軍大將小林躋造悍然宣佈在台灣建立「戰時體制」,並根據1937年9月近衛內閣的「國民精神總動員計畫」,在台灣通過《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綱要》,制定強迫全體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方針。

因戰爭擴大範圍,日本當局發現臺灣地位的重要性,希冀讓臺灣人成為日本人,與日本人共同參與戰爭。並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臺原則

皇民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有「宗教舊俗改革運動」、「國語運動」、「改姓名運動」、「志願兵制度」等四項內容。

其中「改姓名」運動即是要求外表形式同化中最重要的一項,也可說是皇民化運動的極致。「改姓名」運動,顧名思義就是要求臺灣人將自己的姓名更改成日本式的姓與名。

【評論主題】2. 有關日治時期,日本人、臺灣人、原住民所就讀的學校,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國語學校─教授臺語 (乙)臺人─公學校 (丙)日人─小學校 (丁)原住民─蕃童教育所 (A)甲乙丙 (B)甲乙丁 (C

【評論內容】

X (甲)國語學校─教授臺語<----------是日語(國語)~

O(乙)臺人─公學校

O(丙)日人─小學校

O(丁)原住民─蕃童教育所

治時期初等教育因為 差別待遇    和隔離政策的關係,產生這樣的結果,甚至修業年限、 課程、教科書也各不相同:臺灣總督府參考日本明治維新所建立的新學制,正式將近代西式教育制度引進臺灣,開啟臺灣教育史的新紀元。然而,此一制度之建立主要目的在於貫徹殖民政策,因此,儘管其與當時日本國內的教育制度相似,但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明顯的具有特殊性。1.針對漢人:1896年總督府首先設立修業4年的國語傳習所(按:國語指日語),1898年設立6年制公學校取代國語傳習所,以日語教學為重心,並施以道德、實學、體育、音樂等教育,係兼具同化及現代化意義的初等教育設施。2.對於原住民:另設蕃童教育所或蕃人公學校,修業年限較一般公學校短少兩年,課程、教科書等也異於一般公學校。3.對於來臺日人:則比照日本國內別設小學校。形成臺灣人、原住民及日本人等三個系統的差別待遇教育。****1937年日本全面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後,在臺推動「皇民化教育」,斷然廢除公學校漢文科,1941年配合日本國內初等教育學制改革,將臺灣的小學校、公學校一律改稱國民學校。1943年實施6年制義務教育,同時強制廢除書房,並比照日本國內中等以上學校學制改革,修改各級學校法規,刷新教育內容,縮短修業年限等。

【評論主題】4.小華搭捷運時遇到一位老婆婆,他趕緊讓座,因為他怕同車廂的乘客會罵他沒有 愛心。小華的道德認知較符合柯柏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的哪一個階段?(A)尋求認可(B)相對功利(C)避罰服

【評論內容】柯伯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階段論分成三階六段~在此僅針對題目列出兩階:1.道德成規前期:又稱前習俗道德期(水平),九歲以下的兒童(幼稚園、小學低年級),在面對道德兩難情境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待有自我的中心傾向;凡事必須先考慮行為的後果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導向,尚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只因恐懼懲罰而服從階段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導向,行為的好壞依行為後果帶來的賞罰而定,得賞者為是,受罰者為非,自己無主觀的是非標準(相對功立取向是一種利益交換的心態,是具體且現實的,他幫助別人是為了希望別人幫助他)1.道德循規期:又稱習俗道德期,九歲以上一...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製理論

(一)資本:這個概念是來自古典經濟學和Max的觀點,認為資本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資源,其本質是勞動的累積,人們會在特定的場域中,利用某些資源來展開實踐行動。

1.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由不同生產的因素、經濟財產、各種收入、各種經濟利益所組成的。不同的社會經濟資本具有不同的特性,農業經濟中的經濟資本遵從於往年收穫相關的特殊規律;資本主義中的經濟資本則要求嚴格的合理化估算。這種資本可以立即、直接的轉換成錢,而且可以財產權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2.社會資本:

由社會關係所構成,個人或群體因有相對穩定且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化互動關係網絡,逐漸累積而形成的資源總和。所以社會資本就是指人際關...

【評論主題】4.小華搭捷運時遇到一位老婆婆,他趕緊讓座,因為他怕同車廂的乘客會罵他沒有 愛心。小華的道德認知較符合柯柏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的哪一個階段?(A)尋求認可(B)相對功利(C)避罰服

【評論內容】柯伯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階段論分成三階六段~在此僅針對題目列出兩階:1.道德成規前期:又稱前習俗道德期(水平),九歲以下的兒童(幼稚園、小學低年級),在面對道德兩難情境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待有自我的中心傾向;凡事必須先考慮行為的後果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導向,尚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只因恐懼懲罰而服從階段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導向,行為的好壞依行為後果帶來的賞罰而定,得賞者為是,受罰者為非,自己無主觀的是非標準(相對功立取向是一種利益交換的心態,是具體且現實的,他幫助別人是為了希望別人幫助他)1.道德循規期:又稱習俗道德期,九歲以上一...

【評論主題】12.下列詩句,若按一年中的節日次序排列,正確的是哪一選項?甲、占得清秋一半好,算來明月十分圓乙、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丙、故山此日還佳節,黃菊清樽更晚暉丁、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A

【評論內容】

丁、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出自於林傑的《乞巧》一詩: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賞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製理論

(一)資本:這個概念是來自古典經濟學和Max的觀點,認為資本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資源,其本質是勞動的累積,人們會在特定的場域中,利用某些資源來展開實踐行動。

1.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由不同生產的因素、經濟財產、各種收入、各種經濟利益所組成的。不同的社會經濟資本具有不同的特性,農業經濟中的經濟資本遵從於往年收穫相關的特殊規律;資本主義中的經濟資本則要求嚴格的合理化估算。這種資本可以立即、直接的轉換成錢,而且可以財產權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2.社會資本:

由社會關係所構成,個人或群體因有相對穩定且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化互動關係網絡,逐漸累積而形成的資源總和。所以社會資本就是指人際關...

【評論主題】4.小華搭捷運時遇到一位老婆婆,他趕緊讓座,因為他怕同車廂的乘客會罵他沒有 愛心。小華的道德認知較符合柯柏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的哪一個階段?(A)尋求認可(B)相對功利(C)避罰服

【評論內容】柯伯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階段論分成三階六段~在此僅針對題目列出兩階:1.道德成規前期:又稱前習俗道德期(水平),九歲以下的兒童(幼稚園、小學低年級),在面對道德兩難情境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待有自我的中心傾向;凡事必須先考慮行為的後果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導向,尚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只因恐懼懲罰而服從階段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導向,行為的好壞依行為後果帶來的賞罰而定,得賞者為是,受罰者為非,自己無主觀的是非標準(相對功立取向是一種利益交換的心態,是具體且現實的,他幫助別人是為了希望別人幫助他)1.道德循規期:又稱習俗道德期,九歲以上一...

【評論主題】31.在教學時促使學習產生遷移的作用,此屬於下列哪一種原理的應用?(A)串連 (B)塑造 (C)類化 (D)間歇增強

【評論內容】

學習遷移:

一般指『先前情境所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能影響另一個相似情境或新情境的學習的現象』。事實上,在學習過程中,遷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

學習遷移相關理論

一、類化理論(generalization theory或共原則論)類化理論主張某一場面的經驗被普通化(類化)而適用於其他場面,會發生遷移。教學的過程,能設計相似的問題,幫助學生作類似的推理,有助於學生產生學習遷移。

賈德(C.H.Judd)於1908年提出遷移類化說:

認為在初期學習A中所獲得的東西,能遷移到後期的學習B,是在學習A中所獲得的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於A、B之中,根據這一理論,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相似成分,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類化或概括出它們之間的相似原理。所以賈德的遷移理論又稱類化說或概括說(generalization)。

【評論主題】29.某一兒童之實足年齡為六歲三個月,心理年齡為七歲六個月,其智商應為?(A)一百 (B)一百一十 (C)一百二十 (D)一百三十

【評論內容】

IQ=MA/CA*100

心理年齡為MA,實足年齡為CA

MA(七歲六個月)=7.5歲,CA(六歲三個月)=6.25歲

IQ=MA/CAx100

=7.5/6.25X100

=1.2X100

=120

MA(七歲六個月)=12*7+6=90個月,CA(六歲三個月)=12*6+3=75個月

IQ=MA/CAx100

=90/75X100

=1.2X100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