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0. 請問下列何者不是 Pierre Bourdieu 提出的文化資本形式?(A) 軀體化形式(embodied state)(B) 客觀化形式(objectified state)(C) 結構化形

【評論內容】

布爾迪厄認為文化資本以三種形式存在:內化(軀體化)狀態、具體化(客觀化)狀態、制度化狀態。

內化狀態(embodied state):指個人經學習內化的過程而獲得的文化資本,例如性格、舉止、談吐、喜好、思考模式。所謂「內化」,是指這類文化資本猶如溶入身體,內化其中。這種形式的文化資本,既可透過家庭教育而令下一代繼承,也可以在後天教育和個人所處身的社群當中習得。具體化狀態(objectified state):指被賦與文化含義的物品,如油畫、雕塑等藝術品。這些物品可以作為貨物,而在買賣中直接兌現為經濟資本;但若要解讀其文化含義,則需要具備特定的內化狀態文化資本。例如,要欣賞古典音樂或廣東戲曲,欣賞者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制度化狀態(institutionalised state):指個人所持的文化資本得到社會制度的認可。社會上作出認可的制度,包括學校、博物館等各種文化藝術專業機構,而各種文憑和專業資格,就是制度化文化資本的典型例子。這種文化資本的多寡,會影響個人的經濟所得與社會地位。修改自:https://www.nwcss.edu.hk/subject/LS/%E7%9B%B8%E9%97%9C%E6%A6%82%E5%BF%B5/Cultural_capital.doc

【評論主題】24. 開放政府(Open Government)是目前民主國家所重視的政策方向,下列何者不是其特色?(A) 重視採行各種數位策略以提升政府的透明與課責性(B) 強調政府資訊的對外揭露與外界取得運用的

【評論內容】開放政府四要素透明(Transparency)

政治是眾人之事,政策過程應該讓眾人可以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公部門的朋友可能擔心,若是讓外界直接看到這些未定案的溝通過程,會不會發生問題?事實上,越早開始提供資料,大眾越容易瞭解公部門所做的準備,在彼此資訊落差縮小的情況下,越有機會促進互信,進一步建立夥伴關係。

參與(Participation)

政策形成的過程中,讓大眾有機會針對有興趣的議題參與討論、表達意見,甚至進一步影響政策的內容。這樣一來,雖然公部門需要花更多時間凝聚共識,但政策成形之後,被大眾反對、甚至翻盤的風險也較小。

課責(Accountability)

大眾對政策形成過程有疑慮時,可以回頭檢視這個意見是由誰提出?採納或不採納的原因為何?透過「接受問責、給出交代」的機制,建立「當責」的文化,讓每個人能主動對自己的意見負責。

涵容(Inclusion)

公共議題涉及的面向很廣,如果在議題的討論過程中,公部門能讓受到政策直接影響的多方利害關係人充分表達意見,並彼此聆聽對話,就能收集盡可能多元的意見,減少政策發生錯誤的可能。

參考資料: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0C5AB1D0FA5B64B8https://po.pdis.nat.gov.tw/zh-TW/opengov/

【評論主題】17. 下列何項敘述最符合 Anthony Giddens 提出的親密關係民主化觀點?(A) 家人共同決定家庭事務,應以民主投票表決(B) 家人間能相互表達需求,溝通理解形成共識(C) 伴侶應滿足對方

【評論內容】

由英國紀登斯提出。 將社會自由公開討論的民主溝通模式帶入現代生活的私領域。 使親密關係建立在溝通協商的基礎上,維護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自主性。 在一個「個體化的社會」中,情愛關係儘管重要,但須在自由意志下才能實現雙方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愛關係。資料來源:翰林雲端學院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E9%AB%98%E4%B8%AD/%E5%85%AC%E6%B0%91%E8%88%87%E7%A4%BE%E6%9C%83/%E8%A6%AA%E5%AF%86%E9%97%9C%E4%BF%82%E6%B0%91%E4%B8%BB%E5%8C%96.html

【評論主題】12. 不同理論家對於壓迫提出不同的概念(如下表)。請問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Iris M.Young 提出的「壓迫五種面向」是哪些? (A) 甲乙丙丁庚(B) 甲乙丁戊辛(C) 甲丙丁戊辛(D) 甲丙

【評論內容】

Iris Marion Young-壓迫的五張臉孔(Five Face of Oppression),出自《正義與差異政治》

剝削(exploitation):勞動成果轉移到資本家身上,壓迫的發生是透過一個穩定的轉移過程,在這過程中某個社群的勞動成果被穩定地轉移給另一個因此受益的社會群體。階級界線的不正義不只存在於某些人擁有的大量財富,而其他人幾乎一無所有的這個分配事實上,剝削還會制定社會群體之間的結構關係;有關什麼是工作、誰為誰做什麼、工作如何酬報的社會規則,以及占有工作成果的社會過程,兩者運作並制定了權力與不平等的關係。這些關係透過系統性過程而被生產及再生產出來,在這過程中無產者的能量持續被消耗,以維持並增加富人的權力、地位及財富。這可延伸至種族、性別與體力的使用等等。邊緣化(marginality):優勢社會剝奪一些邊緣族群,被社會認為沒辦法自立的群體,常常要依賴其他群體,剝奪他們參與社會的機會。 邊緣化也許是最危險的壓迫形式。一整個分類的人群被剝奪了有用地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因此容易遭到嚴重的物質剝奪,甚至被滅絕。邊緣化所造成的傷害,並不僅限於可透過重分配社會政策加以應對的物質波奪上。在分配以外,有兩類的不平等與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邊緣性有關。首先,福利的供給本身就會產生新的不正義;方法是透過剝奪那些福利依賴人口的權利與自由,而這些權利與自由是他人所享有的。其次,即便物質剝奪會因福利國家的介入而多少減輕些,但邊緣化仍是不正義的,因為它不讓人們有機會用社會定義及認可的方式來運用自身能力。無權無勢(無能/powerlessness):要表述這個無能的地位,或許用負面的方式最好:無能者缺乏權威、地位及專業者會擁有的自我感受。專業者的地位特權有以下三個面向,若缺乏這三個面向的地位特權會造成對非專業者的壓迫。 取得並從事一門專業往往代價高昂,且必須循序漸進。要成為專業者通常必須接受大學教育並取得專業性知識,而這意味著要在工作中運用象徵及概念。雖然許多專業者都有人管理他們,且他們無法直接影響許多決策或許多人的行動,但他們大多數享有相當的日常工作自主性。專業者的特權會延伸至職場以外的整體生活方式上。Yang把這種生活方式稱為值得尊敬。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社會主流群體用某一些刻板印象,去看待這些邊緣群體,讓這些群體被看不見的。 牽涉到某個支配群體之文化及經驗的普遍化,以及它作為規範的確立。有些群體有著排他性或是優先權,得以取用Nancy Fraser所謂的一個社會的詮釋和工具,結果就是這個社會的支配性文化產品,也就是那些最廣為散播的文化產品,用來表達了這些群體的經驗、價值、目標及成就。總在不知不覺中,支配群體就會將自身經驗投射成普遍人性的表徵。而文化產品也表達了支配群體對這個社會所發生的事件及要素的觀點與詮釋,包括這個社會中其他群體─只要他們達到了任何的文化地位。暴力(violence):許多群體會遭遇系統性的暴力壓迫。某些群體的成員終其一生都知道他們必須恐懼針對他們個人或財產的任意、無緣無故的攻擊;這些攻擊沒有特定動機,目的只是為了破壞、羞辱或摧毀這個人。暴力之所以會成為壓迫的其中一個面向,與其說是因為這些特殊行為本身,不如說是環繞著它們的社會脈絡;這個脈絡讓這些行為成為可能、甚至是可接受的,讓暴力成為一個社會不正義的現象,而不僅只是個人道德錯誤的,是它的系統性特質,是它做為一種社會實踐的存在。此外群體暴力是被容忍的;就這層意義上,群體暴力接近於正當合法。

這樣的範疇區分是避免這類排除及化約的最佳方式。只要這五個境況出現任何一個,就足以說一個群體受到了壓迫,但不同的群體壓迫會展現出不同的結合形式,群體中的不同個體也是如此。將這五個標準運用到群體的處境,讓壓迫的比較成為可能。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5d879429fd897800013a7b23

【評論主題】4. 下列對文化學習歷程的描述,何者最符合 Clifford Geertz 的觀點?(A) 各族群具有文化特質,該族群者能自然承襲(B) 意義體系先存於個體,個體出生後將之內化(C) 個體為解決生活需

【評論內容】Geertz認為,棒球猶如我們身處的文化情境(一如峇里島的鬥雞活動!),元素(棒球)與整體(球賽)之間來回的理解,成就了「詮釋循環」的核心概念,而非依賴其中的一方達成「何謂棒球」的說明。由是,在上述棒球的「譯文化」情境示例中,涉及了異文化的語言轉譯(說明者必須以對方可以理解的語彙來解釋「什麼是棒球?」)、文化內容的描述(棒球怎麼玩?),以及整體文化的習得與浸納(何以棒球使人著迷?)。資料來源:「異/譯」文化脈絡:在地知識與去穩定的人類學運用(林徐達,2011)

【評論主題】3. 不同社會學理論對於偏差行為有不同解釋,下列何項屬「標籤理論」觀點?(A) 初次犯罪後受到他人評價而改變自我認同(B) 個人會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會解組所造成(C) 犯罪的定義經常是維繫既得利益者的

【評論內容】

標籤理論起源於社會學的形象互動論,認為個人的自我概念會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及形象功能所產生之結果,於1970年代由Edwin M, Lemert及Howard S. Beck所提出,認為犯罪是社會互動的產物,個人被有意義的他人貼上標籤,描述為偏差行為或犯罪者時,他逐漸會成為偏差行為或犯罪者;偏差或犯罪行為的定義,取決於他人的負面反應。

負面的標籤會使個人的自我形象長期損害,並產生被標籤後的影響:

1.烙印的產生:人們會開始用烙印所代表的意義去看待他人,並且用此印象來互動,而不以他行為的真實性。而被標籤者過去的行為也會被重新評估,以符合現在的身分,又可稱追朔既往的閱讀(retrospective reading),個體過去的不好行為會被翻出來檢討、批判,解讀為此不好行為的前兆,以符合現在的形象。

2.自我形象之修正:當外在標籤力量被強化的時候,個人會重新評估其身分,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他人所評估的,即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ment prophecy),他人的信念或期待,不管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一個情境的結果或個人的行為表現。

綜上所述,標籤理論認為人終其一生都可能發生各種偏差行為,稱之為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對於個人自我形象影響較小,但當有他人給予該行為標籤,而該標籤導致烙印產生並修正自我形象時,為了使自己行為更符合標籤之敘述,進而參與更多犯罪活動,該過程稱為次級偏差行為(Secondary Deviance)。資料來源:https://www.sunnyswa.org.tw/24657/366-%E6%A8%99%E7%B1%A4%E7%90%86%E8%AB%96%EF%BC%88labelling-theory%EF%BC%89

【評論主題】21.小明與阿珠都是 14 歲的八年級學生,在元旦連假時發生性行為,阿珠事後跟導師提及此事,導師除了告知家長外,應該採取下列哪一項作法較為適當?(A)訓斥並禁止二人繼續交往(B)視同疑似性侵害情事,通

【評論內容】

(D) 尊重他們的兩情相悅,並實施正確性教育之理由根據試題疑義釋復表的解釋:1. 依刑法第 227 條之規定(準強制性侵害罪或準強制猥褻罪)對於未滿十六歲之人的性行為,不管是自願或是被迫,都被認為是有罪。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53 條,教育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兒童及少年有第四十九條各款之情形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2. 由於,未成年青少年發生性行為有觸法之虞,應依法優先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導師(教育人員)得知後,必須依法通報。除了「責任通報」之外,還會同時通知家長。從本題情境敘述,並未直接指出小明與阿珠為「兩情相悅」,未能確認是否為自願性或有...

【評論主題】11.大強常常找藉口不參與體育課的活動。根據高登(T. Gordon)十二種溝通絆腳石的觀點,下列哪項教師的回應話語最為適切?(A)「你應該多運動,讓自己保持健康!」(B)「我要怎麼做,才會讓你喜歡上

【評論內容】(A) 「你應該多運動,讓自己保持健康!」-指使、命令(B) 「我要怎麼做,才會讓你喜歡上體育課?」-最適切的答案,並無情緒字眼或威脅的語氣,而是教師欲藉由積極聆聽及瞭解學生問題之後,以尊重的方式,邀請學生共同尋找解決之道。(C) 「你如果不能停止發牢騷,現在就離開這裡。」-提醒、威脅(D) 「如果你覺得趕不上別人,可以設定自己的目標並達成它。」-忠告、提供解決方法考生疑義中,認為(B)選項應屬第八種的「詢問」,而絆腳石的替代方法應為:專注的沉默、酬答的回應、敲門磚(使學生願意讓教師傾聽)、積極地傾聽。根據試題疑義釋復表的解釋:1. 在老師與學生溝通的歷程中,一旦對學生使用無法接受的語言(language of unacceptance)...

【評論主題】18.現行國民中學負責教師資遣原因認定之審查事項的法定單位,係指下列哪一委員會?(A)性別平等委員會 (B)成績考核委員會(C)教師評審委員會 (D)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

【評論內容】題幹為「國民中學負責教師資遣原因認定之審查事項」,(A)、(B)可直接刪去:(A) 性別平等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