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75. 力倡應對學生提供實物,進行感官教學的西方哲學家是(A)柏拉圖 (B)西塞洛 (C)康米紐斯 (D)笛卡爾

【評論內容】

四、科學革命後的唯實主義:

 

人文唯實主義

社會唯實主義

感官唯實主義

代表人物

米爾頓

孟登

威夫斯、康門紐斯

教育目的

從古文中體認生活

要能處理生活問題

探索自然的知識

教學

內容

1.重視方言的價值

2.重視課程的廣度

1.重視旅行教育

2.強調衛生保健重要

1.由感官來探索自然

2.強調直觀教學法

 

 

 

五、唯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威夫斯

孟登

拉伯雷

教育

目的

要獲得最實用的知識

è要能做到知行合一

培養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

è有判斷力&主見

提倡

全人教育

1.感官教學(由感官è心靈)

2.批判思考(知識非絕對的)

4.重視個別差異

5.重視母語教學

6.提倡小班教學

1.實物經驗重於文字記憶

2.提倡旅行...

【評論主題】48、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他說:「都是你一直催趕……」,這是一種什麼作?(A)壓抑(B)投射(C)反向(D)昇華。

【評論內容】B.投射:不承認自己某些部分,而歸諸於外在環境,無法正確區分外在與內在的分際。逃避情感與拒絕負責,喪失主動改變自己的能力。C.迴射(反轉):只把我們願意為別人做的事,或將希望別人為我們做的事,轉回給自己。

【評論主題】38. 弗洛伊德(S. Freud) 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1)口腔期;(2)潛伏期;(3)性器期;(4)肛門期;(5)兩性期。其發展先後順序為何?(A)12345(B)14325(C)13245

【評論內容】

弗洛伊德(S. Freud) 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

(A)口腔期;(D)肛門期;(C)性器期;(B)潛伏期;(E)兩性期

 

一對情侶很小氣、摳門,但是又很幸福,我們叫她們是「摳門幸福兩」>>>「口門性伏兩」

【評論主題】20. 就教材取捨的角度來看,下列那一種哲學流派主張較傾向於教材重視感官訓練的思考?(A)理想主義(B)理性主義(C)經驗主義(D)批判主義。

【評論內容】

十七世紀中後期: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對立: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理論基礎

觀念論

實在論

代表人物

笛卡爾、萊布尼茲

洛克、休謨

1.知識源自於先天觀念

è注重思考(我思故我在)

2.斯賓諾沙è單元論

知識目的:

為瞭解世界單一性及完整性

3.萊布尼茲:

必然真理è永恆、普遍存在

偶然真理è依賴上帝選擇而存

4.不論是笛卡爾、斯賓諾沙、萊布尼茲都肯定知識是來自於先天觀念,而先天觀念是由上帝賦予的。

1.知識源於經驗非理性

2.經驗è感官&反省

3.洛克:

(1)簡單觀念è複雜觀念è知識

(2)簡單觀念(事物的性質)

è原始性質(體積)&次級性質(色香味)

(3)複雜概念

è模式觀念(是本質的附屬品)

  本質觀念(權力或意識...

【評論主題】47. 在柏林發表一連串「告德意志國民書」的演講者是:(87.中師暑期)(A)菲希特 (B)康多塞 (C)俾斯麥 (D)菲特烈威廉一世

【評論內容】

十九世紀的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

提出者

菲希特

背景

普法戰爭敗給了法國,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

教育目的

培養能為國家服務且具有道德行為的新國民

課程設計

以國家的理想為藍圖做設計(Godland的理想課程)

教學歷程

重視個人意志的陶冶è培養意志強韌的國民

做法

由國家管理教育è普及教育

 

【評論主題】90. 斯普朗格曾提出六種理想價值並符應著六類型的人格,以下那一個對應是正確的(A)宗教型----追求真 (B)經濟型----追求權 (C) 社會型----追求愛 (D)藝術型----追求聖 。

【評論內容】

 

文化主義學派

代表人物

斯普朗格

教育目的

教育是文化傳承與更新

背景

對於實證主義的反動

1.體驗不只是知更是情意的產物è要領會文化要先設身處地

2.提出六型人格價值è其中教師屬於社會型

六型人格:

理論型-真 宗教型-聖

社會型-愛 政治型-權

審美型-美 經濟型-利 

 

教育

主張

1.教育是文化的傳遞與人格陶冶è重視文化財è主觀個性客觀化

2.因為教師屬於社會型è要有教育愛è愛所有的學...

【評論主題】26.國民小學的兒童在皮亞傑Piaget的道德發展階段中屬於那一階段:(A)他律 (B)自律 (C)無律 (D)良心。

【評論內容】皮亞傑:無律期(0-5感官動作)è他律期(5-10注重後果)è自律期(10~有選擇接受)

【評論主題】40.下列何者敘述與鷹架教學(scaffolded instruction)策略作法不符合?(A)學生對學習負起愈來愈多的責任(B)教師可將待完成的作業簡化(C)學生採取異質性較高的分組方式(D)教師

【評論內容】

鷹架作用意指在學習早期給與兒童許多支持,然後減少支持,且當兒童有能力時,就讓他們開始增加責任(Rosenshine & Meister,1992)。

【評論主題】33.學生希望被稱讚而表現出道德行為是Kohlherg道德認知發展論的哪一 階段?(A)階段一 (B)階段二 (C)階段三 (D)階段四

【評論內容】

柯爾柏格(三期六段論)

道德成規前期(9歲以下):u避罰服從取向(不罰=好)è v相對功利取向(滿足需求=好)

道德成規期(10~20歲): w人際關係合諧取向(好孩子)è x法律秩序取向(遵守法令)

道德成規後期(20歲以後):y社會規約取向(尊重法令)è z道德普遍取向(自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