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 嵇康從孫登遊,三年,康問其所終,不答,康每嘆息。將別,謂曰:「先生竟無言乎?」登乃曰:「子識火乎?生而有光,不用其光,而果在於用光;人而有才,不 用其才,而果在於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於識真,所以全其 年。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子無求乎!」康不能用,果遭非命。(《太 平御覽》) 下列選項,何者最符合孫登之言的意旨?
(A)君子務本,本立道生
(B)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C)積學於己,以待用之
(D)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8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不放棄/堅持就正取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嵇康從孫登遊,三年,康問其所終,不★,...

【用戶】accord:協議;一致;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

【用戶】小廢廢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嵇康又跟隨他遊學三年,問他有何目標抱負,孫登也始終不答。及至嵇康將離別時,對孫登說:「先生難道竟無臨別贈言嗎?」孫登說:「火生而有光,如不會用其光,光就形同虛物,重要的是在於能用光,光就能發生作用。人生而有才能,如不會用其才,才能反會召禍,重要的是在於能用才,才就能利益天下,所以用光在於得到薪柴,可保持久的光耀;用才在於認識獲得道德真才,乃可保全其天年。如今你雖多才,可是見識寡淺,深恐難免誤身於當今之世,望你慎重。」嵇康未能接受,後來果然被司馬昭所害,臨終作幽憤詩,詩中有「昔慚柳下,今愧孫登」兩句,深表感慨,後悔當初不聽孫登相勸之言所誤。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kobq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