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 在道德教育中,當理想我和現實我產生衝突時,應教導如何實現理想的道德自我。下列何者較能關照到從他律到自律的需求?
(A)運用擴張個人生活中的自我,使德行成為個人之所好
(B)運用康德本於為義務而盡義務的原則,朝理想我而行
(C)運用效益主義的取向,利誘威嚇,以達成理想的目的
(D)運用業務本身以外的苦樂的結果,讓自我能漸漸轉變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56481
統計:A(5276),B(3421),C(256),D(528),E(0)

用户評論

【用戶】Olive Huang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A)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最大的優點是它和日常生活有緊密相連的關係,現在部分學校推行的品格教育都是以此概念為基礎,我是朝著個想法去選擇這個選項的.

【用戶】TT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這題關鍵字:他律到自律--CD先刪道德自我--杜威提的--B刪掉所以答案是A補充說明,杜威不提主我和客我,改用道德自我,還提出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斷。詳細請看這篇對岸的論文http://chenboda.pixnet.net/blog/post/257031974-道德自我、道德情境與道德判斷 另外補充考友的整理表格★康德與杜威的倫理學議題看法: 康德杜威判斷善惡行為重動機,輕行為結果動機與結果兼重善惡標準先天道德規律個人價值與社會規範調和認知善惡來源良心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實踐道德權威義務心調和理想我與實在我

【用戶】已考上107正式英文老師: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題意接近 德行論(A)較符合亞里斯多德的德行論(B)是義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