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孟子.離婁上》)
【題組】11.「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的意涵,與下列何者最相近?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B)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43357
統計:A(27),B(6),C(8),D(92),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得天下有道

用户評論

【用戶】Li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敺:驅逐、驅趕。

【用戶】月島雯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敺:ㄑㄩ:同「驅」。驅逐、驅趕

【用戶】derek801204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孟子.離婁上》)「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的意涵,與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最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