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4.若個人行為易受他人影響,而實現他人的預言
(A)畢馬龍效應
(B)持續性期望效應
(C)自驗預言
(D)凱勒計畫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84576
統計:A(7725),B(195),C(792),D(18),E(3)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98南區班都拉社會學習論、社會學習論、柏氐模式

用户評論

【用戶】孟孟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比馬龍是受他人影響 ,而實現他人的預言。例如:教師期望學生表現佳,而學生果真受到影響而表現佳。自我應驗是個體行為會漸漸符合自己所期望的樣子,和他人無關。例如:學生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結果真的成功了。

【用戶】泰瑞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畢馬龍效應(他人→自己)是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成真,自驗預言(自己→自己)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成真,自我實現預言是順應時勢而後成真預言。

【用戶】泰瑞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自證預言」不等於「比馬龍效應」喔!(判斷的角度不同)自證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通俗的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例子:你覺得某個人特別小氣,你就會專看他小氣的事,而不看他大方的事。你認為你的英語肯定不及格了,於是你就用不及格的態度來面對英文(當事人不自知)。考試完了之後往往就是不及格,於是又再一次確認了你的印象。你認為你的朋友喜歡大胸部的女生,於是你就一直推薦他看大胸部的女生相片,介紹他大胸部的美女。之後那位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剛好也注意到一位大胸部的美女(其實是你一直灌輸他大胸部的美女才是美女的觀念),最後你就自己證明了你的預言,也就是你的朋友喜歡大胸部的女生的印象。

【用戶】泰瑞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這個連結解說的「自證預言」很清楚喔!可以參考看看 :)http://blog.yam.com/ilovekimmi/article/2935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