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打「ㄧㄤˊ」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437899
統計:A(617),B(80),C(331),D(147),E(0)

用户評論

【用戶】Tzu Mei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第一種人的關係是情感性的關係為初級團體,包括家庭、密友,可以滿足個人在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需要(回報並沒有計算和期限)傳統社會的家庭可以視為是一種共同收支單位,在未分家之前的分配法則是「各盡其力、各取所需」,家庭成員以需求法則交往且分配資源第二種人的關係是為了共同目的而產生的關係(不合則去,不會長久相處)採童叟無欺的公平法則,較能客觀,而且雙方的關係不會持久,也不是以情感為目的個人在生活與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建立工具性關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一些物質目標,維持關係為目的本身,但是此一關係短暫而不穩定,甚至雙方可能不知道對方的姓名,即使有情感成分也十分有限例如店員和顧客、司機和乘客.第三種...

【用戶】Mago Yeh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謝謝

【用戶】Rafael2018已上榜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在不同情境下人們和不同關係的人交往會有不同的標準,但主要依三種形式

【用戶】鄭雅方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台灣社會心理學者黃光國是近年研究“中國人面子"最有成就的學者。他於1984年提出了一個“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式",並聲稱這一模式“可以用來解釋並預測中國社會及其他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社會行為"。黃認為,人情和面子是中國人影響家庭以外其他人的重要途徑,“人情"、“面子"以及相關的“關係"、“報"等概念,構成了一套制約社會行為的機制。 中國人可能擁有的人際關係有三種︰情感性關係(expressive ties)、工具性關係(instrumental ties)和混合性關係(mixed ties)。 結論:1.感情性關係--需求法則   2.工具性關係--公平法則   3.混合性關係--人情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