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教小學生學習國字時,如果能從古文字切入,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目前所知最早之文字為甲骨文。試問:目前發現最多之甲骨文是刻在
(A)龜背殻
(B)龜腹甲
(C)龜甲橋
(D)龜裡脊背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669864
統計:A(447),B(1327),C(19),D(16),E(0)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一般認為,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中期延續到春秋。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甲骨文自發現以來,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過多種不同命名。從書寫材料角度,其文字刻寫於龜腹背甲和獸骨之上,因而有龜甲文字、龜版文、龜甲獸骨文字等名稱。從文字用途角度,其文字用於占卜記錄,因而有卜辭、貞卜文字、甲骨卜辭等名稱。從書寫方式角度,其文字為刀筆刻劃,因而有契文、殷契文字等名稱。民國十年(1921年)12月25日,史學家陸懋德在北京《晨報副刊》發表的《甲骨文之發現及其價值》中首次提出「甲骨文」一詞。隨後,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人陸續在著作中使用,該詞逐漸被學術界和大眾認可,成為通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