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 那位西方哲人提出洞穴之比喻(the allegory of the cave),做為知識論探討的議題?
(A)柏拉圖(Plato)
(B)蘇格拉底(Socrates)
(C)杜威(J. Dewey)
(D)斯賓塞(H. Spencer)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0411
統計:A(858),B(70),C(4),D(17),E(0)

用户評論

【用戶】今年必上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柏拉圖洞穴- 凸洞

【用戶】今年必上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柏拉圖洞穴- 凸洞

【用戶】洪譽芳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柏拉圖(Plato)在《理想國》(the Republic)第七卷裡,試圖用洞穴之喻(The Allegory of the Cave)來說明人追求善的過程。在這個比喻中,有一群囚犯在地下洞穴裡,囚犯的雙手被縛,背對洞穴出口坐著,只能看著洞穴裡面前方牆上經由身後的地下光源(火炬)所映射出來的幻影;接著他們其中一人終能辨識出其中的虛假,因而走出洞穴接觸陽光。剛走出洞穴的這名囚犯,一開始不習慣強烈的光線,使他無法直視光源,分辨事物的真假,於是他必須先從影子、水中倒影開始,然後才能認識到幻象和真實事物的差別。直到最後,他能夠直視太陽 - 最高的善本身。在這個隱喻裡,柏拉圖用洞穴代表物質世界或經驗世界,洞外世界則代表著理型界,而光(光源)象徵的是真理和善。而人最終的理想和目標就是要摒棄黑暗和變動的經驗世界,朝向光明、永恆的理型世界。

【用戶】今年必上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柏拉圖洞穴- 凸洞

【用戶】洪譽芳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柏拉圖(Plato)在《理想國》(the Republic)第七卷裡,試圖用洞穴之喻(The Allegory of the Cave)來說明人追求善的過程。在這個比喻中,有一群囚犯在地下洞穴裡,囚犯的雙手被縛,背對洞穴出口坐著,只能看著洞穴裡面前方牆上經由身後的地下光源(火炬)所映射出來的幻影;接著他們其中一人終能辨識出其中的虛假,因而走出洞穴接觸陽光。剛走出洞穴的這名囚犯,一開始不習慣強烈的光線,使他無法直視光源,分辨事物的真假,於是他必須先從影子、水中倒影開始,然後才能認識到幻象和真實事物的差別。直到最後,他能夠直視太陽 - 最高的善本身。在這個隱喻裡,柏拉圖用洞穴代表物質世界或經驗世界,洞外世界則代表著理型界,而光(光源)象徵的是真理和善。而人最終的理想和目標就是要摒棄黑暗和變動的經驗世界,朝向光明、永恆的理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