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4. 《荀子》的(禮賦)的「 」形式,成為漢代賦家普遍採用的形式:
(A)鋪采摛文
(B)七段式
(C)直書其事
(D)問答形式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04509
統計:A(447),B(99),C(183),D(1007),E(3)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漢賦、賦之類別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荀子名況,史記稱荀卿,漢書稱孫卿,戰國趙人。年五十遊齊,三為祭酒。後適楚,春由軍任為蘭陵令,後卒於楚。李斯、韓非嘗為弟子。著有賦篇,是漢賦以前,直稱為「賦」的賦體文字。賦篇是我國最早以賦名篇者,荀子 是我國賦體的開山祖。

【用戶】馬自達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荀子的短賦皆為詠物的賦,內容是在說理,藉詠物以闡明儒家的學術思想,開展了賦體詠物說理的途徑。

【用戶】何雅萍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筆記

【用戶】第一口井已成功挖掘泉水,感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把賦作為一種文體的名稱,即肇始於荀子這《賦篇》,所以本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當然,賦作為一種文體,有其發展過程。荀子的《賦篇》,與後來的古賦、駢賦、律賦、文賦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本篇中的五篇賦,每首描寫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種句式較為整練而接近於詩的謎語,後半是一種句式較為散文化而接近於《楚辭�卜居》的猜測之辭,末尾則點出謎底。至於篇未的一首詩與一首歌,則與前五篇賦略為不同,它不取猜謎的形式,而以較為顯豁的詞語來鋪敘揭露社會上的反常現象,更具有政治詩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賦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對「禮」、「知」的鋪敘固然在宣揚荀子的政治主張而毋庸贅述。即使對「雲」、「蠶」、「針」的描畫,也別具深意,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蠶「養老長幼」、「功立而身廢」,針「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等等,無不寄寓著作者的主張。這種托物諷諭的特點對後代「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的形成無疑具有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