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王老師在上課時喜歡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報應道理,來告誡學生不應該作壞事。請問王老師這種上課方式,可能違反了英國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 S. Peters)所提出的那一項教育規準?
(A)合價值性
(B)合認知性
(C)合準備性
(D)合自願性。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50747
統計:A(1915),B(6536),C(20),D(235),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教育的三大規準- R. S. Peters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及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培根四偶像各種詳細理論

用户評論

【用戶】Evone Liao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在價值層面上屬於「善」,符合價值性;但做壞事一定會得到報應?做好事也一定會得到回報?,在認知層面上無法由驗證上得之結果是否如此。

【用戶】yulin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求真) = 合認知性

【用戶】chuchu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價值性應該是要教學生正確的事情,例如不可以教他們做壞事之類的...吧

【用戶】教行.圖資双榜首*重戰高考

【年級】研二上

【評論內容】王老師在上課時喜歡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報應道理,來告誡學生不應該作壞事。不合認知性的原因是其採用灌輸的方式:合乎認知性必須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與知識的難易安排,也就是要顧及學生的認知發展結構與知識的結構,才能真正達到有效的教育,即所謂『真』的規準。

【用戶】chuchu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價值性應該是要教學生正確的事情,例如不可以教他們做壞事之類的...吧

【用戶】加油

【年級】研二上

【評論內容】王老師在上課時喜歡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報應道理,來告誡學生不應該作壞事。不合認知性的原因是其採用灌輸的方式:合乎認知性必須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與知識的難易安排,也就是要顧及學生的認知發展結構與知識的結構,才能真正達到有效的教育,即所謂『真』的規準。

【用戶】Chloe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教育的規準1.合價值性:教育活動要有意義、合理、適切、可欲,必須符合道德規範,才能達成教育最終目的。2.合認知性:教育的認知活動必須以「知識」的教授為目的,而不是把「心念」誤認為知識,另一方面要顧及學生的認知發展結構與知識的結構,才能真正達到有效的教育。3.合自願性: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習者的自由意志,要讓學習者願意學習,樂於學習,而不是威脅、強制、灌輸之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