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6.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lism)於1979年李歐塔(Lyotard)《後現代條件》(後設敘述的死亡)宣布後現代的來臨,其語言遊戲的觀點含有多元、差異、混亂的概念,以對抗文本主義的一致、整體、權威的概念。傅柯(Foucault)「他者otherness」觀點、斷裂哲學(不連續哲學)、知識權力說。哪一位學者主張「解構主義」?
(A)德希達(Derrida)
(B)李普曼(Lipman)
(C)李維史陀(Levi-Strauss)
(D)索緒爾(Saussure)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8861
統計:A(2956),B(1081),C(562),D(423),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解構主義、教哲-後現代主義對教育的啟示、後現代主義特徵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在歐陸哲學與文學批評中,解構主義是一個由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所創立的批評學派。德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大體來說,解構閱讀是一種揭露文本結構與其西方形上本質(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間差異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衝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用戶】宋宜珮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回3F 後設敘述是對「理論」再思考,而使得「理論」更形擴大

【用戶】S級教師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後現代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Lyotard李歐塔1.  資訊時代中,經濟生產主導的社會,知識如同商品被製造、販售。2.  科學雖排斥敘事,但科學卻選擇所需的故事來促使自身存在具有正當性。3.  後現代社會,科學對道德、藝術等整合的力量逐漸削弱。Baudrillard布希亞1.  真實已經死亡~電腦運作操控人為符碼2.  人們被模塑成一種無意識的消費傾向,人性客體化3.  以交換價值來決定客體存在的需求性4.  人們對客體的消費乃被流行所主導,人逐漸被客體所控制5.  由符號所模塑而成的超現實取代原本的真實→言稱「社會人已死」Rorty羅逖1.  後哲學文化:文學不再根基於哲...

【用戶】TOYOBO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米 歇 爾 。 傅 柯 ( Michael Foucault ) :一 位 獨 特 的 法 國 知 識 分 子 。 他 的 研 究 跨 越 各 種 不 同 的 學 科 ; 然 而 他 對 權 力 與 知 識 、 以 及 這 兩 者 如 何 作 用 的 興 趣 則 貫 穿 他 的 整 個 研 究 領 域 。 也 許 我 們 可 以 說 : ” 知 識 即 權 力 ” 就 是 米 歇 爾 . 傅 柯 ( Michael Foucault ) 窮 一 生 精 力 所 希 望 說 明 的 課 題 。人 類 的 知 識 , 以 及 權 力 如 何 作 用 在 人 類 身 上 ?假 設 ” 知 識 即 權 力 ” , 而 我 們 又 不 擁 有 任 何 絕 對 的 真 理 知 識 ; 那 麼 知 識 是 什 麼 呢 ? 也 訐 知 識 只 是 一 群 人 聚 在 一 起 , 並 且 進 一 步 決 定 真 理 是 什 麼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