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宋明理學中,學派不同所主張的學說也不同,下列配對何者錯誤?
(A)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B)周敦頤:易簡工夫終久大
(C)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D)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24563
統計:A(191),B(961),C(147),D(193),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明宋理學代表整理【口訣】

用户評論

【用戶】Chun Jen Wan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陸九淵:易簡工夫終久大

【用戶】林沛淯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王陽明主條目:心學和知行合一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在鵝湖會時,他和五兄九齡的詩有「易簡工夫終久大」的句子。的確,簡易直截是陸學的特色。他認為天地間充滿了理,天地之所以曾為天地,便是順此理而無私。天地之理發露在人心上,故理即心;人只要恢復本心,便與理不隔,故心即理。理為人所固有,不假外求,故學問之道無他,把固有的理發露出來而已。要發露固有的理,很簡單,只要把蒙蔽於本心上的私欲意見去掉就行,這工作便是孟子的「求放心」。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朱熹認為,“存天理,滅人欲”乃是實現道德人格的基本手段。所謂“天理”,實是指仁、義、禮、智(照朱熹的説法,“仁”包“義”、“禮”、“智”等)而言,朱熹把“天命之性”作為人之本性,它是純然至善的。每個人的天命之性是相同的。而因人的氣質不同,其現實狀態則有善有惡。因此,朱熹又提出了“變化氣質 ”的主張,“變化氣質”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過程。朱熹説:“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這就是説,滅除人欲,就能存得天理。因此,滅人欲與存天理就成為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過程中的互相制約的兩個方面,其中一方的削弱也就使另一方的增強。總之,所謂...

【用戶】Chun Jen Wan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陸九淵:易.....看完整詳解

【用戶】林沛淯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王陽明主條目:心學和知行合一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在鵝湖會時,他和五兄九齡的詩有「易簡工夫終久大」的句子。的確,簡易直截是陸學的特色。他認為天地間充滿了理,天地之所以曾為天地,便是順此理而無私。天地之理發露在人心上,故理即心;人只要恢復本心,便與理不隔,故心即理。理為人所固有,不假外求,故學問之道無他,把固有的理發露出來而已。要發露固有的理,很簡單,只要把蒙蔽於本心上的私欲意見去掉就行,這工作便是孟子的「求放心」。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朱熹認為,“存天理,滅人欲”乃是實現道德人格的基本手段。所謂“天理”,實是指仁、義、禮、智(照朱熹的説法,“仁”包“義”、“禮”、“智”等)而言,朱熹把“天命之性”作為人之本性,它是純然至善的。每個人的天命之性是相同的。而因人的氣質不同,其現實狀態則有善有惡。因此,朱熹又提出了“變化氣質 ”的主張,“變化氣質”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過程。朱熹説:“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這就是説,滅除人欲,就能存得天理。因此,滅人欲與存天理就成為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過程中的互相制約的兩個方面,其中一方的削弱也就使另一方的增強。總之,所謂...

【用戶】林沛淯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王陽明主條目:心學和知行合一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在鵝湖會時,他和五兄九齡的詩有「易簡工夫終久大」的句子。的確,簡易直截是陸學的特色。他認為天地間充滿了理,天地之所以曾為天地,便是順此理而無私。天地之理發露在人心上,故理即心;人只要恢復本心,便與理不隔,故心即理。理為人所固有,不假外求,故學問之道無他,把固有的理發露出來而已。要發露固有的理,很簡單,只要把蒙蔽於本心上的私欲意見去掉就行,這工作便是孟子的「求放心」。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朱熹認為,“存天理,滅人欲”乃是實現道德人格的基本手段。所謂“天理”,實是指仁、義、禮、智(照朱熹的説法,“仁”包“義”、“禮”、“智”等)而言,朱熹把“天命之性”作為人之本性,它是純然至善的。每個人的天命之性是相同的。而因人的氣質不同,其現實狀態則有善有惡。因此,朱熹又提出了“變化氣質 ”的主張,“變化氣質”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過程。朱熹説:“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這就是説,滅除人欲,就能存得天理。因此,滅人欲與存天理就成為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過程中的互相制約的兩個方面,其中一方的削弱也就使另一方的增強。總之,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