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白話文運動是哪一個時代產生的
(A)南北朝時代
(B)明清之際
(C)民國以後的三十年代
(D)台灣近幾年。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27024
統計:A(18),B(283),C(1573),D(27),E(1)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白話文運動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從北京推向全國的一場劃時代的文體改革運動。它提倡書面語不用文言﹐改用白話或語體。白話文運動先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發動﹐進而在“思想革命”中發展﹐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運動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適(1891~1962)﹑陳獨秀(1880~1942)﹑錢玄同(1887~1939)﹑魯迅(1881~1936)等。他們以《新青年》雜誌為主要陣地﹐以北京大學進步師生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維護者開展論戰﹐贏得了白話文的勝利。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白話文運動的經過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文中提出﹕白話文學為文學之正宗。這個綱領性的意見﹐很快就得到陳獨秀的響應。錢玄同也及時發出打倒“桐城謬種”﹑“選學妖孽”(《寄胡適之》﹐1917)的口號﹐最先把反對文言文同反對 “獨夫民賊”﹑反對弄壞白話文章的“文妖”(《嘗試集序》﹐1918)聯繫起來﹐並在陳﹑胡強調“文學革命”的時侯﹐第一個考慮到應用文的改革。1918年 1月﹐《新青年》實現自己的主張﹐全部改用白話文。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標誌著白話文運動在文藝方面首先突破﹐顯示實績。年底﹐李大釗(1889~1927)﹑陳獨秀創辦白話周刊 《每周評論》﹐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1896~1950)﹑羅家倫 (1897~1967) 等創辦白話月刊《新潮》。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中國人嘴裡發出來的聲音”(《雜感錄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這就把白話文放在現代中國人口語的基礎上。

【用戶】柯任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回覆1F: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就此,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在列強面前顯得軟弱,使國人異常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抗強權(對抗日本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年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至1926北伐戰爭之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探索強國之路的思想文化運動。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5%9B%9B%E8%BF%90%E5%8A%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