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四、 文本解讀與提問設計(25 分)(甲)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論語.公冶長》)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論語.公冶長》)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論語.先進》)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 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論語.泰伯》)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論語.雍也》)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論語.子張》)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論語.子張》) (乙)《人物志》要探討的不是人的普遍性,甚至不是人的理想性,而是現實中「一樣米養百樣人」的多元狀況。人的普遍性在這本書中被當作不必討論的前提,從來源上就解決了,每個人都有著共同的來源——「含元一以為質」。從這裡往下,我們要關心、要解釋的是:人人都有同樣、普遍的來源,為什麼不是創造出一樣的人,人與人之間在哪裡、為什麼變得彼此不一樣了?  《人物志》在意的是差異,是區分。書中所做的是找出許多方法來觀察人,將人的差別進行分類,告訴我們有哪些不同的人,進而討論該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來運用和處理人的多樣性。  最重要的,我們應該了解構成「人」的成分。人由複雜的成分聚合組成,其中一種成分多了,就是「偏至」,也就形成了「偏材」。我們存在的世界,我們周遭的環境,其實就是由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偏材所構成的。因而要了解人,當然要了解偏材之所由來,以及偏材的所長和所短。 不同的「偏至」、「偏材」不只影響人的內在,也反映在人的外在儀表上。「著乎形容,見乎聲色」,意味著你的內在材質之所偏,決定了你長什麼模樣,又會有怎樣的聲音。(楊照《不一樣的中國史》⑥ )
【題組】(1) 連結(甲)(乙)兩段文本,您會如何解釋學生的差異性?(10 分)

參考答案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教

【年級】

【評論內容】X(A)物質X匱乏時,冰棒即是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