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 一個放射性樣品和某背景值在 10 分鐘內的計數值分別測得 8000 counts和 2000 counts,試計算其淨計數率和標準差?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06455
統計:A(523),B(960),C(16008),D(169),E(0)

用户評論

【用戶】盧天才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九品中正制度-----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用戶】106考上新北市正式教師!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突然忘記了

【用戶】susa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品評人才,只重門第,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九品中正制度

【用戶】Jessy Chu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A)吏師制度→秦朝是以法家為中心,有以吏為師、焚書坑儒等文教活動。(B)性三品說→1、春秋戰國‧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2、漢朝‧賈誼(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以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以引而上,可以引而下)3、漢朝‧董仲舒(聖人之性:人無欲,不教自善;中民之性:人有欲,可為善為惡;斗筲之性:人欲滿,教不能善)4、漢朝‧王充(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旨,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5、唐朝‧韓愈(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而已矣)(C)九品中正制度→漢朝(重身世背景,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D)太學三舍法→宋朝王安石1、太學制度係賦予學校直接向國家輸送人才的職能,而無須通過科舉選拔人才。2、分為初入學的外舍生2000人;根據品行和成績升為內舍生300人;上舍生100人,其中上舍生又分上等可立即授官、中等免解試和省試,可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殿試;考到上舍下等免解試,可直接參加中央省試。)筆者筆記,如有誤,踴躍提出唷,謝謝!